盛夏時分,素有“中國綠茶之鄉”的安徽宣城郎溪縣迎來了一批“新成員”。從飛鯉鎮南漪湖上空俯視,1200畝的浩瀚灘涂魚塘上,一排排整齊的光伏電池組件方陣在陽光照射下發出耀眼的光澤。這是中國能建安徽電建一公司首個EPC總承包建設的“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安徽郎溪盛世4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工程,日前已竣工投產。
“漁光互補”,旨在實現水產養殖與光伏發電雙贏,通過在水面上設立電池板,水面下養殖魚蝦,達到養殖和發電并行的模式,能夠一地兩用,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安徽郎溪盛世4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投產后,年均發電量達4096萬千瓦時,滿載利用小時數1024小時。一年下來,可節約標準煤高達1.5萬噸,是緩解節能減排壓力、促進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綠色工程,民生工程。
設計引路 史上之“最”開新局
水域面積1200畝,裝機容量40兆瓦,35千伏升壓站采用集成式設計。光伏場區共32個發電單元,2x22組件發電陣列3526組, PHC400-14米高強預制管樁17400根,GCL-P6/60 270w高效多晶組件152000余塊……一組組龐大的數字背后,是安徽電建一公司精益施工,精心組織的成果。
萬事開頭難。在工程設計階段,郎溪項目就創下光伏界首個單節預應力管樁長度之“最”。基于考錄到郎溪30年歷史中13.566米(黃海高程)最高洪水位記錄以及晶科光伏在2016年7月被淹的事實,該公司在施工圖設計中定出了光伏防洪新高度——14.166米,設計采用直徑400毫米單節預應力管樁14米,露出地面高達9米;這兩個數據當時在光伏界都是破天荒頭一回,既要保障9米高度組件安裝進度,又要確保安全質量可控在控,難度可謂前所未有。特別是面對光伏這種“短、平、快”項目,全體建設者咬咬牙跺跺腳,知難而進,打響了“漁光互補”EPC建設的第一槍。
2016年9月,項目正式開工。在郎溪縣政府各部門積極協調下,10月5日150萬立方水全部排完,人員、材料、機械陸續進場。10月10日,第一根管樁在一陣響錘中順利達到標高,但同時也顯露出了弊端,魚塘淤泥多,樁機陷,進程緩慢。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每天只能完成10根左右,按照這個進度完成一萬七千余根樁遙遙無期。項目部第一時間向公司匯報,公司高度重視,積極發動各路資源,指派專業人員現場援助,現場的專家來了一波又一波,最終在各種方案的商討與試驗下,項目成功引進一種改裝打樁機械,能夠改進夾樁夾嘴,打破了困局。成樁數量每天不斷提高,現場最多同時有15臺樁機作業,一根根管樁立地而起,南漪湖邊一片繁忙。
目標引領 攻堅克難顯身手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2016年11月和12月,郎溪地區雨水繁盛,受淅淅瀝瀝的陰雨天氣影響,管樁運輸道路受雨水浸泡,加上灘涂區本身承重能力不足,管樁車無法常態出入,卸車難題讓司機不愿進入現場。面對這種情況,項目積極思考解決方案,在周邊租賃到一仟余塊鋼板對場區道路進行鋪設,對陷車地段采用挖機前拉后推等方式將管樁運輸到位,確保現場管樁供應充足。年初遇到市場建材價格大漲行情,管樁廠坐地加價,減小供貨量導致現場管樁缺貨,樁機陸續離場。項目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沒有退縮,始終堅持“既要滿足現場施工進度,又要控制成本”的原則,與管樁廠進行了一輪又一輪談判,最終全場一萬八千余根樁安裝工作在2017年3月1日全部完成。
在離地面達9米的高度安裝組件,無疑是建設過程中又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該公司精心組織,專家策劃,采用在樁柱間搭設腳手架這種方式來安裝光伏組件。方法有了,安裝隊伍也逐步進場。安徽電建一公司始終在“頂真 嚴謹 快捷”的工作作風引領下,保障安全質量,加快郎溪光伏項目建設進度,力爭早日完成目標。安全就是生命,為確保現場安裝作業人員人身安全,項目全員上崗,落實安全責任,每日對現場作業面進行巡查,定期開展安全教育培訓。特別針對高處作業系掛安全帶,安全繩等舉措反復要求,發現作業人員不規范行為即時嚴厲教育,并派專人跟蹤整改。質量就是效益,圖紙審核、基礎澆筑,管樁施工、支架安裝等各道工序均按照各項施工標準和規范嚴格管理。項目負責人改變管理模式,轉變工作思路,由“周清”改為“日清”模式,變周工程例會為日工作總結協調會,每天下午準時召集各參建單位負責人對當天問題討論分析,“今日事今日畢”,有效解決問題。進度跟蹤、專業協商和工作布置等各個環節緊緊相扣,促進了項目有序推進。2017年3月30日,項目首個20兆瓦并網發電,時隔一個半月后,40兆瓦全容量成功并網。
協調推進 主動溝通促落實
對于光伏電站工程而言,項目建設是投產發電的硬件設施,前期手續則是軟件設施,二者缺一不可。由于郎溪光伏通過35千伏線路送至110千伏十字安站35千伏間隔,對側變電站電壓等級高,35千伏線路對側間隔停電施工手續審批嚴格,審批流程復雜,周期長,需提前一月提交停電申請資料。再加上外線施工單位溝通協調力度小,項目人員缺乏經驗,停電施工計劃提交不夠及時,停電施工計劃直到2月下旬還未得到批復,嚴重制約總體并網發電目標。面對這一問題,該項目負責人改變工作思路,變被動為主動,三措并施,積極化解難題。一是組織成立電網協調小組,團結協作,共享信息資源;二是安排專人常駐電網公司,時刻關注審批進展,第一時間告知動態;三是積極主動與電網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溝通協調,按照電網公司要求及時整改反饋,很快完成了停電施工計劃報批。
眼見并網期限臨近,而并網調度協議和購售電合同還未簽訂,面對制約并網驗收的關鍵問題,項目牽頭成立專項協調小組,負責具體事項。由于安徽省光伏企業眾多,今年力爭6.30前并網項目多達70余個,競爭激烈,項目積極溝通奔走,發揮誠心、耐心、恒心,終于在3月16日和18日先后完成了并網調度協議以及購售電合同的簽訂,為光伏電站早日并網發電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當地人民盡早實現節能減排,創收經濟效益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今,安徽郎溪盛世4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工程早已投產,對外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清潔電力。在蔚藍的蒼穹之下,一塊塊電池板仿若晶瑩剔透的鉆石,鑲嵌在無邊無際的澄澈湖面。既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畫卷,更鋪就了一條資源多重利用,環保致富的智慧之路。
“漁光互補”,旨在實現水產養殖與光伏發電雙贏,通過在水面上設立電池板,水面下養殖魚蝦,達到養殖和發電并行的模式,能夠一地兩用,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安徽郎溪盛世4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投產后,年均發電量達4096萬千瓦時,滿載利用小時數1024小時。一年下來,可節約標準煤高達1.5萬噸,是緩解節能減排壓力、促進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綠色工程,民生工程。
設計引路 史上之“最”開新局
水域面積1200畝,裝機容量40兆瓦,35千伏升壓站采用集成式設計。光伏場區共32個發電單元,2x22組件發電陣列3526組, PHC400-14米高強預制管樁17400根,GCL-P6/60 270w高效多晶組件152000余塊……一組組龐大的數字背后,是安徽電建一公司精益施工,精心組織的成果。
萬事開頭難。在工程設計階段,郎溪項目就創下光伏界首個單節預應力管樁長度之“最”。基于考錄到郎溪30年歷史中13.566米(黃海高程)最高洪水位記錄以及晶科光伏在2016年7月被淹的事實,該公司在施工圖設計中定出了光伏防洪新高度——14.166米,設計采用直徑400毫米單節預應力管樁14米,露出地面高達9米;這兩個數據當時在光伏界都是破天荒頭一回,既要保障9米高度組件安裝進度,又要確保安全質量可控在控,難度可謂前所未有。特別是面對光伏這種“短、平、快”項目,全體建設者咬咬牙跺跺腳,知難而進,打響了“漁光互補”EPC建設的第一槍。
2016年9月,項目正式開工。在郎溪縣政府各部門積極協調下,10月5日150萬立方水全部排完,人員、材料、機械陸續進場。10月10日,第一根管樁在一陣響錘中順利達到標高,但同時也顯露出了弊端,魚塘淤泥多,樁機陷,進程緩慢。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每天只能完成10根左右,按照這個進度完成一萬七千余根樁遙遙無期。項目部第一時間向公司匯報,公司高度重視,積極發動各路資源,指派專業人員現場援助,現場的專家來了一波又一波,最終在各種方案的商討與試驗下,項目成功引進一種改裝打樁機械,能夠改進夾樁夾嘴,打破了困局。成樁數量每天不斷提高,現場最多同時有15臺樁機作業,一根根管樁立地而起,南漪湖邊一片繁忙。
目標引領 攻堅克難顯身手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2016年11月和12月,郎溪地區雨水繁盛,受淅淅瀝瀝的陰雨天氣影響,管樁運輸道路受雨水浸泡,加上灘涂區本身承重能力不足,管樁車無法常態出入,卸車難題讓司機不愿進入現場。面對這種情況,項目積極思考解決方案,在周邊租賃到一仟余塊鋼板對場區道路進行鋪設,對陷車地段采用挖機前拉后推等方式將管樁運輸到位,確保現場管樁供應充足。年初遇到市場建材價格大漲行情,管樁廠坐地加價,減小供貨量導致現場管樁缺貨,樁機陸續離場。項目面對前所未有的困境,沒有退縮,始終堅持“既要滿足現場施工進度,又要控制成本”的原則,與管樁廠進行了一輪又一輪談判,最終全場一萬八千余根樁安裝工作在2017年3月1日全部完成。
在離地面達9米的高度安裝組件,無疑是建設過程中又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該公司精心組織,專家策劃,采用在樁柱間搭設腳手架這種方式來安裝光伏組件。方法有了,安裝隊伍也逐步進場。安徽電建一公司始終在“頂真 嚴謹 快捷”的工作作風引領下,保障安全質量,加快郎溪光伏項目建設進度,力爭早日完成目標。安全就是生命,為確保現場安裝作業人員人身安全,項目全員上崗,落實安全責任,每日對現場作業面進行巡查,定期開展安全教育培訓。特別針對高處作業系掛安全帶,安全繩等舉措反復要求,發現作業人員不規范行為即時嚴厲教育,并派專人跟蹤整改。質量就是效益,圖紙審核、基礎澆筑,管樁施工、支架安裝等各道工序均按照各項施工標準和規范嚴格管理。項目負責人改變管理模式,轉變工作思路,由“周清”改為“日清”模式,變周工程例會為日工作總結協調會,每天下午準時召集各參建單位負責人對當天問題討論分析,“今日事今日畢”,有效解決問題。進度跟蹤、專業協商和工作布置等各個環節緊緊相扣,促進了項目有序推進。2017年3月30日,項目首個20兆瓦并網發電,時隔一個半月后,40兆瓦全容量成功并網。
協調推進 主動溝通促落實
對于光伏電站工程而言,項目建設是投產發電的硬件設施,前期手續則是軟件設施,二者缺一不可。由于郎溪光伏通過35千伏線路送至110千伏十字安站35千伏間隔,對側變電站電壓等級高,35千伏線路對側間隔停電施工手續審批嚴格,審批流程復雜,周期長,需提前一月提交停電申請資料。再加上外線施工單位溝通協調力度小,項目人員缺乏經驗,停電施工計劃提交不夠及時,停電施工計劃直到2月下旬還未得到批復,嚴重制約總體并網發電目標。面對這一問題,該項目負責人改變工作思路,變被動為主動,三措并施,積極化解難題。一是組織成立電網協調小組,團結協作,共享信息資源;二是安排專人常駐電網公司,時刻關注審批進展,第一時間告知動態;三是積極主動與電網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溝通協調,按照電網公司要求及時整改反饋,很快完成了停電施工計劃報批。
眼見并網期限臨近,而并網調度協議和購售電合同還未簽訂,面對制約并網驗收的關鍵問題,項目牽頭成立專項協調小組,負責具體事項。由于安徽省光伏企業眾多,今年力爭6.30前并網項目多達70余個,競爭激烈,項目積極溝通奔走,發揮誠心、耐心、恒心,終于在3月16日和18日先后完成了并網調度協議以及購售電合同的簽訂,為光伏電站早日并網發電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當地人民盡早實現節能減排,創收經濟效益打下了堅實基礎。
如今,安徽郎溪盛世40兆瓦漁光互補光伏發電工程早已投產,對外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清潔電力。在蔚藍的蒼穹之下,一塊塊電池板仿若晶瑩剔透的鉆石,鑲嵌在無邊無際的澄澈湖面。既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畫卷,更鋪就了一條資源多重利用,環保致富的智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