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總書記在視察四川時強調,四川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生態環境地位獨特,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一定要把生態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寫好。隨著生態環保督察工作向縱深推進,不僅一批群眾身邊的環境污染問題得以有效解決,一些長期想辦而未辦的事情得到了落實,而且從更深層次來講,環保整改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城市邁向高質量發展。
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成都市新都區,翠微路附近的泥巴沱森林公園(新都區段的毗河濕地公園)內樹木蔥蔥、近水含煙,市民三五成群在綿綿細雨中漫步。11月17日下午,督察組一行來到這里,查看毗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進展。兩年間,這條新都人民的母親河已從劣Ⅴ類轉為Ⅳ類,曾經黑臭的河道變得水清、岸綠。
據介紹,新都區引進社會專業化資本,總投資46.6億元實施毗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PPP項目,將在2020年以前建設截污治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管理應急等五大系統工程。如今,毗河綠道,碧水繞城,公園城市的景象初步顯現。
在督察組將要離開時,一位居住在附近的大媽小跑著追了上來,原本以為她要反映問題,但沒想到開口就是點贊:“我一直想找點贊的機會,這是為人民做的實事,代表老百姓謝謝你們。”
“群眾每一次投訴舉報,都是政府的一張信任票。”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進駐期間,曾接到群眾舉報投訴成都市郫都區郫筒鎮中心村五組“村民吃的水是污染水”。該片區以前沒有供水主管網,所以居民打井抽取地下水用作生活用水,而該水經疾控部門檢測,發現總大腸菌群超標。
成都市整改實施方案明確,2018年12月底前,推進大管網供水,逐步取締水源地水質不達標的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目前,該片區主管網已修建完成,郫都區郫筒鎮中心村433戶農戶全部用上了自來水,已實現全域供水。
11月22日上午,督察組來到郫筒鎮中心村五組,走進農家小院深入后廚了解整改情況。據了解,以前地下水水質得不到保障,村民需要自購凈水設備。今年9月底,家家通上了自來水,村民再不用為吃水而鬧心了。
“你們滿不滿意啊?”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黃龍云問。
“滿意,現在我們和城里喝的一樣的水,同城待遇。”村民吳代群高興地說。
“你們用自來水用得高興我們就放心了。”
村民臉上洋溢著喜悅,庭院里暖意融融。
截至11月25日,督察組共收到群眾反映生態環境問題的舉報2604件,涉及各類生態環境問題3655個。督察組采取現場抽查、跟蹤回訪等方法,推動“邊督邊改”“立行立改”,及時促成了一批群眾身邊環境問題的解決,獲得了人民群眾的點贊。
城市邁向高質量發展
成都市武侯區太平寺西路3號,從門口看是“中體產業成都市滑翔機廠”,但走進廠房卻發現別有洞天。
過去這里噴涂、噪聲等污染問題影響周邊環境,按照當地“關閉一批、整改一批、入園一批”等“散亂污”整治措施,這家滑翔機廠去年停產關閉,將廠房全部租了出去。昔日的工業廠房,如今已搖身變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工業遺存與現代文創相結合,舊廠房煥發出新活力。
原滑翔機廠老板介紹,企業效益比過去還要好,過去雖然收入能達3000萬元,但利潤卻只有1/10,現在租出去后利潤可達700萬元。
滑翔機廠的蝶變新生,是成都破舊立新的縮影。為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成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淘汰化解落后過剩產能,2017年以來已累計清理“散亂污”企業14148家。做“減法”的同時,同步做“加法”——擘畫“5+5+1”的產業發展藍圖,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五大產業為重點,著力發展會展經濟、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文旅產業和生活服務業五大重點領域,構建人工智能、清潔能源、大數據、5G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開放型產業體系。
一邊堅持綠色發展,驅動產業轉型升級;一邊補足基礎設施欠賬,讓城市有面子更有里子。第一輪督察發現,隨著城市快速發展,人口增加,排放總量持續上升,部分地方存在管網配套不到位、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承載能力不足等問題。在此次“回頭看”中,不管是成都,還是眉山、南充、遂寧等地,環境基礎設施投入正在不斷加大,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城市管網建設等加速推進。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以來,四川省新建城市(縣城)污水處理設施34個,配套建成污水管網1288公里。
合力譜寫美麗四川篇章
環保督察不是一陣風,完成整改任務不是最終目的,更不是環保工作的終點。在內江開展“回頭看”現場督察工作時,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副組長劉華強調,要以“回頭看”為契機,扎實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鞏固環保整改成效,形成環保長效機制,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督察中可以看到,“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正在落地,“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要求正在落實。比如,全省的環境保護考核權重,從2017年的13%提高到2018年的16%;2017年以來,成都共召開44次市委常委會、67次市政府常務會(市長辦公會)研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累計投入生態環保相關資金174.58億元,并且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全市綜合目標考核,區(市)縣、市級部門生態環保考核指標權重分別提高到20分、15分以上。
協同化共治共建機制正在形成。比如成都與德陽、綿陽、遂寧、樂山、眉山、資陽市實施《成都市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合作協議》,形成了成都平原經濟區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機制,助力成都平原經濟區加快實現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標準、監測、環評、執法、信息公開方面的統一。再比如,成都市為加強機動車管控,制定規范、閉合有效的部門聯動管理機制,環保、公安、質監、交委四方聯動,實現部門信息共享,閉合管理鏈條,堵塞管理漏洞。
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高壓態勢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正逐步形成,合力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
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在成都市新都區,翠微路附近的泥巴沱森林公園(新都區段的毗河濕地公園)內樹木蔥蔥、近水含煙,市民三五成群在綿綿細雨中漫步。11月17日下午,督察組一行來到這里,查看毗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進展。兩年間,這條新都人民的母親河已從劣Ⅴ類轉為Ⅳ類,曾經黑臭的河道變得水清、岸綠。
據介紹,新都區引進社會專業化資本,總投資46.6億元實施毗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PPP項目,將在2020年以前建設截污治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管理應急等五大系統工程。如今,毗河綠道,碧水繞城,公園城市的景象初步顯現。
在督察組將要離開時,一位居住在附近的大媽小跑著追了上來,原本以為她要反映問題,但沒想到開口就是點贊:“我一直想找點贊的機會,這是為人民做的實事,代表老百姓謝謝你們。”
“群眾每一次投訴舉報,都是政府的一張信任票。”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進駐期間,曾接到群眾舉報投訴成都市郫都區郫筒鎮中心村五組“村民吃的水是污染水”。該片區以前沒有供水主管網,所以居民打井抽取地下水用作生活用水,而該水經疾控部門檢測,發現總大腸菌群超標。
成都市整改實施方案明確,2018年12月底前,推進大管網供水,逐步取締水源地水質不達標的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目前,該片區主管網已修建完成,郫都區郫筒鎮中心村433戶農戶全部用上了自來水,已實現全域供水。
11月22日上午,督察組來到郫筒鎮中心村五組,走進農家小院深入后廚了解整改情況。據了解,以前地下水水質得不到保障,村民需要自購凈水設備。今年9月底,家家通上了自來水,村民再不用為吃水而鬧心了。
“你們滿不滿意啊?”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黃龍云問。
“滿意,現在我們和城里喝的一樣的水,同城待遇。”村民吳代群高興地說。
“你們用自來水用得高興我們就放心了。”
村民臉上洋溢著喜悅,庭院里暖意融融。
截至11月25日,督察組共收到群眾反映生態環境問題的舉報2604件,涉及各類生態環境問題3655個。督察組采取現場抽查、跟蹤回訪等方法,推動“邊督邊改”“立行立改”,及時促成了一批群眾身邊環境問題的解決,獲得了人民群眾的點贊。
城市邁向高質量發展
成都市武侯區太平寺西路3號,從門口看是“中體產業成都市滑翔機廠”,但走進廠房卻發現別有洞天。
過去這里噴涂、噪聲等污染問題影響周邊環境,按照當地“關閉一批、整改一批、入園一批”等“散亂污”整治措施,這家滑翔機廠去年停產關閉,將廠房全部租了出去。昔日的工業廠房,如今已搖身變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工業遺存與現代文創相結合,舊廠房煥發出新活力。
原滑翔機廠老板介紹,企業效益比過去還要好,過去雖然收入能達3000萬元,但利潤卻只有1/10,現在租出去后利潤可達700萬元。
滑翔機廠的蝶變新生,是成都破舊立新的縮影。為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成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淘汰化解落后過剩產能,2017年以來已累計清理“散亂污”企業14148家。做“減法”的同時,同步做“加法”——擘畫“5+5+1”的產業發展藍圖,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五大產業為重點,著力發展會展經濟、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文旅產業和生活服務業五大重點領域,構建人工智能、清潔能源、大數據、5G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開放型產業體系。
一邊堅持綠色發展,驅動產業轉型升級;一邊補足基礎設施欠賬,讓城市有面子更有里子。第一輪督察發現,隨著城市快速發展,人口增加,排放總量持續上升,部分地方存在管網配套不到位、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承載能力不足等問題。在此次“回頭看”中,不管是成都,還是眉山、南充、遂寧等地,環境基礎設施投入正在不斷加大,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城市管網建設等加速推進。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以來,四川省新建城市(縣城)污水處理設施34個,配套建成污水管網1288公里。
合力譜寫美麗四川篇章
環保督察不是一陣風,完成整改任務不是最終目的,更不是環保工作的終點。在內江開展“回頭看”現場督察工作時,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副組長劉華強調,要以“回頭看”為契機,扎實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鞏固環保整改成效,形成環保長效機制,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督察中可以看到,“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正在落地,“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要求正在落實。比如,全省的環境保護考核權重,從2017年的13%提高到2018年的16%;2017年以來,成都共召開44次市委常委會、67次市政府常務會(市長辦公會)研究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累計投入生態環保相關資金174.58億元,并且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全市綜合目標考核,區(市)縣、市級部門生態環保考核指標權重分別提高到20分、15分以上。
協同化共治共建機制正在形成。比如成都與德陽、綿陽、遂寧、樂山、眉山、資陽市實施《成都市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合作協議》,形成了成都平原經濟區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機制,助力成都平原經濟區加快實現大氣污染防治規劃、標準、監測、環評、執法、信息公開方面的統一。再比如,成都市為加強機動車管控,制定規范、閉合有效的部門聯動管理機制,環保、公安、質監、交委四方聯動,實現部門信息共享,閉合管理鏈條,堵塞管理漏洞。
在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高壓態勢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聯動、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正逐步形成,合力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