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等單位聯合申報的“太陽能電池用微鐵高透過率玻璃成套技術及產業化開發”成果榮獲201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十余年來我市企業首次獲此殊榮,實現了我市自主創新領域的重大突破。
打破封鎖,占領國際國內市場
10月25日,在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研究開發中心實驗室,記者見到了這塊聚焦行業關注目光的“神秘”樣品。就是這一片看起來平淡無異的玻璃,卻凝聚了該院眾多專家和工作人員多年智慧和汗水。
“微鐵高透過率玻璃,也稱光伏玻璃或超白光伏玻璃。”該院研究開發中心常務副主任王蕓介紹,光伏玻璃是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中不可替代的關鍵材料,作為太陽能電池蓋板,它通過多次折射,能夠充分吸收太陽光,最大利用率地將太陽光的光能轉化成太陽能電池的電能。而這項技術對太陽能量的透過率等保證電池正常運轉的關鍵技術指標要求非常高。此前,該項技術長期被法國、美國、英國的大公司壟斷,嚴重制約了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
業內專家分析,該成果打破了國外壟斷,催生了我國光伏玻璃產業的誕生及快速發展,滿足了太陽能產業高速增長對關鍵材料的迫切需要,對促進與推動我國太陽能利用及提高太陽能產業的國際地位意義重大,同時也奠定了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在該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針對我國光伏玻璃產品及制造技術的空白,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充分發揮科研開發、集成創新以及工程化、產業化的強大優勢,努力在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上進行創新,立志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彭壽告訴記者。
經過多年努力,研發人員終于在多項技術領域實現了創新。首先是突破了國外“窄液流成型工藝”技術傳統的束縛,成功開發“寬液流成型工藝”技術,將總成品率提高到70%-75%,比國外同等規模生產線提高約15個百分點,并對成套技術的標準化設計開發快速推廣,使我國太陽能玻璃產業規模短時間內成為全球第一。此外,研發人員還開發了“一段式ppm級石英砂微鐵浮選工藝”技術及研發的專用捕收劑,突破光伏玻璃原料———優質脈石英(微鐵)資源短缺的制約,使儲量豐富含鐵量較高的石英巖鐵含量大幅度降低,保證我國光伏玻璃產業發展的需求。
通過新工藝和節能新技術,該院為中航三鑫在蚌埠開發建成了世界單體規模最大的“一窯五線”光伏玻璃生產線,在技術、質量、規模、能耗、投資等關鍵指標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產品通過國際公認的瑞士SPF太陽能檢測中心最高級別U1級認證。利用該成套技術,該院和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已建成或在建30多條生產線,產品占我國光伏玻璃市場約85%和全球市場約45%的份額,對促進與推動我國太陽能利用及提高太陽能產業的國際地位意義重大。
集成創新,做行業領頭羊
“集成創新是我們轉型發展的技術支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志銘介紹說,玻璃設計院緊跟國家產業政策,立足集成創新,加速推進“集成化、產業化、工程化、國際化”戰略,加速發展“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產業,在引領傳統建材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發展新興產業等方面捷報頻傳。
目前,在新玻璃產業方面,該院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玻璃、電子信息顯示玻璃、建筑節能玻璃,集聚發展上下游產業鏈;在新材料產業方面,成功研制了高純氧化鋯、超細硅酸鋯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材料產品,空心玻璃微珠產品獲得了國家“863”計劃的重點支持,滿足了航空航天和深海探測等領域對關鍵材料的迫切需要;自主開發的石英尾砂綜合利用技術提升了石英砂的應用范圍和檔次,極大地推進了玻璃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利用這些技術及轉化成果成功建設了多個產業園區;在新能源產業方面,著力發展非晶硅基板和太陽能電池制造、光伏產業裝備制造、新型光伏建筑材料的制造及應用。
通過集成創新,該院形成了以大噸位優質浮法玻璃,玻璃廠煙氣脫硫、脫氮、余熱發電、全氧燃燒等節能減排技術為重點,以太陽能基板玻璃、非晶硅太陽能電池和信息顯示材料等新興產業技術為導向的核心競爭優勢,獲得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獎項,并獲得國家專利授權多項,為建設創新型蚌埠貢獻了重要力量。
服務地方,爭當首個百億企業
談到玻璃設計院在強化自主創新、服務地方經濟方面所做的工作,李志銘告訴記者,近年來,蚌埠玻璃工業設計院積極投身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和國家技術創新試點省建設,全面開展產學研合作,實現了從單一科研設計單位向科技型企業集團的快速轉型,為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做出積極貢獻。
近年來,玻璃設計院在蚌埠投資建設了占地2000多畝的國家級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園,發展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園區內建成了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玻璃生產線,成功實現了技術升級;投產了國內首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用TCO玻璃生產線,填補了國內空白;利用自主創新成果建設的高純電熔氧化鋯項目,產銷量已居全球榜首。同時,在園區相繼投產的超細硅酸鋯、電子級球形石英粉、球形氧化鋁等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均已取得良好經濟效益。這些成果完善了太陽能光伏、電子信息顯示等產業鏈,為企業在蚌埠打造全國最大的新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增添了新的活力。
2010年,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和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合并業務收入由十年前的5000多萬元增長到66億元,今年將力爭突破100億元,成為我市首家產值過百億的企業。
打破封鎖,占領國際國內市場
10月25日,在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研究開發中心實驗室,記者見到了這塊聚焦行業關注目光的“神秘”樣品。就是這一片看起來平淡無異的玻璃,卻凝聚了該院眾多專家和工作人員多年智慧和汗水。
“微鐵高透過率玻璃,也稱光伏玻璃或超白光伏玻璃。”該院研究開發中心常務副主任王蕓介紹,光伏玻璃是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中不可替代的關鍵材料,作為太陽能電池蓋板,它通過多次折射,能夠充分吸收太陽光,最大利用率地將太陽光的光能轉化成太陽能電池的電能。而這項技術對太陽能量的透過率等保證電池正常運轉的關鍵技術指標要求非常高。此前,該項技術長期被法國、美國、英國的大公司壟斷,嚴重制約了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
業內專家分析,該成果打破了國外壟斷,催生了我國光伏玻璃產業的誕生及快速發展,滿足了太陽能產業高速增長對關鍵材料的迫切需要,對促進與推動我國太陽能利用及提高太陽能產業的國際地位意義重大,同時也奠定了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在該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針對我國光伏玻璃產品及制造技術的空白,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充分發揮科研開發、集成創新以及工程化、產業化的強大優勢,努力在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上進行創新,立志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彭壽告訴記者。
經過多年努力,研發人員終于在多項技術領域實現了創新。首先是突破了國外“窄液流成型工藝”技術傳統的束縛,成功開發“寬液流成型工藝”技術,將總成品率提高到70%-75%,比國外同等規模生產線提高約15個百分點,并對成套技術的標準化設計開發快速推廣,使我國太陽能玻璃產業規模短時間內成為全球第一。此外,研發人員還開發了“一段式ppm級石英砂微鐵浮選工藝”技術及研發的專用捕收劑,突破光伏玻璃原料———優質脈石英(微鐵)資源短缺的制約,使儲量豐富含鐵量較高的石英巖鐵含量大幅度降低,保證我國光伏玻璃產業發展的需求。
通過新工藝和節能新技術,該院為中航三鑫在蚌埠開發建成了世界單體規模最大的“一窯五線”光伏玻璃生產線,在技術、質量、規模、能耗、投資等關鍵指標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產品通過國際公認的瑞士SPF太陽能檢測中心最高級別U1級認證。利用該成套技術,該院和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已建成或在建30多條生產線,產品占我國光伏玻璃市場約85%和全球市場約45%的份額,對促進與推動我國太陽能利用及提高太陽能產業的國際地位意義重大。
集成創新,做行業領頭羊
“集成創新是我們轉型發展的技術支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志銘介紹說,玻璃設計院緊跟國家產業政策,立足集成創新,加速推進“集成化、產業化、工程化、國際化”戰略,加速發展“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產業,在引領傳統建材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發展新興產業等方面捷報頻傳。
目前,在新玻璃產業方面,該院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玻璃、電子信息顯示玻璃、建筑節能玻璃,集聚發展上下游產業鏈;在新材料產業方面,成功研制了高純氧化鋯、超細硅酸鋯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材料產品,空心玻璃微珠產品獲得了國家“863”計劃的重點支持,滿足了航空航天和深海探測等領域對關鍵材料的迫切需要;自主開發的石英尾砂綜合利用技術提升了石英砂的應用范圍和檔次,極大地推進了玻璃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利用這些技術及轉化成果成功建設了多個產業園區;在新能源產業方面,著力發展非晶硅基板和太陽能電池制造、光伏產業裝備制造、新型光伏建筑材料的制造及應用。
通過集成創新,該院形成了以大噸位優質浮法玻璃,玻璃廠煙氣脫硫、脫氮、余熱發電、全氧燃燒等節能減排技術為重點,以太陽能基板玻璃、非晶硅太陽能電池和信息顯示材料等新興產業技術為導向的核心競爭優勢,獲得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獎項,并獲得國家專利授權多項,為建設創新型蚌埠貢獻了重要力量。
服務地方,爭當首個百億企業
談到玻璃設計院在強化自主創新、服務地方經濟方面所做的工作,李志銘告訴記者,近年來,蚌埠玻璃工業設計院積極投身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和國家技術創新試點省建設,全面開展產學研合作,實現了從單一科研設計單位向科技型企業集團的快速轉型,為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做出積極貢獻。
近年來,玻璃設計院在蚌埠投資建設了占地2000多畝的國家級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園,發展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園區內建成了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玻璃生產線,成功實現了技術升級;投產了國內首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用TCO玻璃生產線,填補了國內空白;利用自主創新成果建設的高純電熔氧化鋯項目,產銷量已居全球榜首。同時,在園區相繼投產的超細硅酸鋯、電子級球形石英粉、球形氧化鋁等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均已取得良好經濟效益。這些成果完善了太陽能光伏、電子信息顯示等產業鏈,為企業在蚌埠打造全國最大的新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增添了新的活力。
2010年,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和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合并業務收入由十年前的5000多萬元增長到66億元,今年將力爭突破100億元,成為我市首家產值過百億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