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solar展會的與會者在聽到對太陽能行業的全球展望后不能確定他們昨天受邀參加的是一次喪禮還是婚禮。
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的分析師Anthony Kim發表了他的預測[周三]:“世界范圍內共有大約400家制造商,而行業僅需要其中的20-40家。歷史上我們有100家汽車制造商,現在只有三家大企業。我們預計未來幾年或幾十年中,制造業還會出現進一步的破產和整合。”
盡管BNEF最樂觀的預測是到2014年全球需求達到51GW,保守需求估計是31.7GW。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因為過去4年中價格直降75%而破產,能夠迎合該市場的企業將越來越少。
“如果以這種價格出售,市場將無法持續。整個價值鏈上唯一有利可圖的制造商是組件[而不是電池]制造商。”
他說,但是保持每瓦利潤0.04-0.07美元的都是“最一流的”公司,可以在現貨市場上購買或出售硅,而不會受縛于長期合同。
Kim說,一些制造商轉向下游發展。但是對于很多公司來說已經太晚了。
“2012年,我們期待有足夠的供給支持總體需求。到2014年,如果我們對全球(包括東南亞、拉美和非洲市場)市場有樂觀的設想,將會出現一個供不應求的市場。在這一點上,問題是制造商是否能生存到那時候。”
他說,然而,制造商的虧損和便宜的價格是美國光伏安裝商的福音。
“我們將看到經濟真正運作的美國市場,未必是最具吸引力的州,比如加州、新澤西或者西南部。我們正在尋找海灣地區附近的新興市場,如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印第安納以及中西部各州。他們有這些小[太陽能]計劃,由于組件價格便宜而已經在經濟上具有可行性。”
在過去的三、四年中,全球市場受到歐洲上網電價補貼的推動。但是現在,德國和意大利正在削減上網電價補貼,美國和中國將成為全球領導者。
“去年我們在全球安裝了28.7GW的項目。2012年,我們的總需求可能減少,由于德國和意大利沒有貢獻太多。”
BNEF預計美國2014年有4.3GW的需求,大部分來自公用事業規模項目。
他補充說,如果美國市場實施新的融資解決方案,例如太陽能證券化,那么住宅和商業規模項目的增長有潛力超出預期。
“在美國,人民更關注于融資創新。Topaz項目及其發行的債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體現了大型公用項目提高籌集建設融資可以采用的方式。”
他說,據報道稱花旗銀行和SolarCity將在今年末或2013年初聯合發行首批資產型太陽能租賃債券。
每周都會出現整合或者新近破產的消息,這是低價帶來的真正傷痛,成為下一個受害者的年頭一直縈繞在Moscone中所有展商的心中。
但是,尚德美國(Suntech Americ)的總裁John Lefebvre認為,整合不限于美國或者歐洲。
他說:“如果你看了所有的新聞,你就不會認為‘命中注定’這個想法是錯的了。因此你永遠不知道這個行業正處于一個穩步增長的形態。”
“但是你不會在任何媒體或者討論中發現有超過50家中國公司破產。這是一次全球性影響,不僅僅在美國。”
“在中國,制造商之間有著大量整合進行,前5-6名的公司市場份額大幅提高。未來2-3年,會因此有上百家公司走向整合。”
與Kim一樣,Lefebvre也將太陽能行業目前的整合與上世紀早期汽車行業所經歷的整合做比較。但究竟是什么使以前資金來源穩定的企業出現的一系列崩潰如此難以消化呢?如此高的自然淘汰率一個世紀以來已經很少見了。
但是Lefebvre說是因為存在嚴重的價格下跌。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對于我們的太陽能消費者、開發商、獨立電力制造商、太陽能集成商和建筑公司來說,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和項目,如果太陽能成本沒有下跌,這些便不會實現。這對美國公司來說是一件好事,對于光伏行業整體也是一件好事。”
他暗指SolarWorld的貿易挑戰,指出重新平衡市場的努力不會對整體有什么影響。像尚德這樣的公司,有著全球供應鏈,很容易通過將電池生產轉向臺灣而躲開貿易戰。
Lebfebvre說臺灣有10GW的電池生產能力,足夠供應美國市場,是其預計市場容量3-3.5GW的3倍多。
“誰從便宜的太陽能中受益了?這是行業還有國會山一直以來的一個巨大爭論。但是誰真正從貿易壁壘中受益了?法律公司。他們從這些事件中獲得了很好的收入。”
“貿易爭端沒有使市場倒退,只是使尚德這樣有全球供應鏈的公司將電池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其它地方。”
“我們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為美國市場充分供給,因此我們不是非常擔心這個障礙,我們認為這只是一個短期的市場條件。”
全球行業在和供大于求做生死斗爭,制造商正在抓住每一個潛在的機會。
RTS Corporation的Izumi Kaizuka說,日本看起來充滿希望,因為本月推出了0.52美元每千瓦時的上網電價補貼和到2030年國家要實現的戰略目標53GW-60GW。但是她警告說建設成本很高,內部回報率10年內只有3.2% -6% 。
她說,從歷史上看,非國內制造業僅占20%的日本安裝容量。很多人懷疑市場份額很難改變。
Intersolar發展會議的主席Frank Haugwitz說,中國仍然是外國制造商的好機會。
中國迅速的通過數字變化克服了產能過剩的難題,上周將光伏目標改成到2015年達到21GW。多虧了其指揮和控制管理,中國還將自行選擇太陽能業領頭羊,盡管多數來自晶體硅領域。
根據Bridge to India的Tobias Engelmeier的看法,與此同時,印度將成為太陽能的新前沿。他估計在上網電價補貼的驅動下太陽能將從現在的1GW增長到2016年的14GW。
他也承認其中存在相當大的風險。
“如果我們等待這些活動部分自己漸漸形成一個長期的結構,我認為不太現實。但是,印度對于有高風險接受能力的投資者來說還是有吸引力的。這不像德國等其它市場,它沒有長期且確定的前景。但是印度可以和中國一起成為新前沿。”
“印度一直苦于電力短缺和其它資源不足,因此無法跟上日益增長的需求。太陽能不能代替電網中能源的位置,但是卻可以填補電網的空白。”
Intersolar NA的態度是,盡管行業動蕩可能僅是原始加州這個淘金城所自愿接受的周期性繁榮和蕭條,超跌反彈可能標志著更成熟關系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