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熱鬧之后,重慶的唱紅打黑已經偃旗息鼓了,可是與此同時,中國光伏界的金太陽仍在高奏凱歌,狂突猛進。
12月11日,財政部、科技部和國家能源局公布了2012年第二批金太陽示范項目目錄,合計通過的光伏項目裝機容量2.83GW,創歷史紀錄。加上今年5月已經公布的1.71GW的第一批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合計全年項目規模達4.54GW。中國光伏今年新增裝機達到5GW,看來應該沒有懸念。二期結果一經公布,拿到項目者沾沾自喜,為政府的給力叫好;未通過審批者跳腳罵娘,大曝潛規則,好不熱鬧。筆者無意去甄別雙方的是非對錯,冷眼旁觀之際,不自覺地陷入疑惑,唱“紅太陽”的并不紅,那么“金太陽”是否是真金呢?
12月11日,財政部、科技部和國家能源局公布了2012年第二批金太陽示范項目目錄,合計通過的光伏項目裝機容量2.83GW,創歷史紀錄。加上今年5月已經公布的1.71GW的第一批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合計全年項目規模達4.54GW。中國光伏今年新增裝機達到5GW,看來應該沒有懸念。二期結果一經公布,拿到項目者沾沾自喜,為政府的給力叫好;未通過審批者跳腳罵娘,大曝潛規則,好不熱鬧。筆者無意去甄別雙方的是非對錯,冷眼旁觀之際,不自覺地陷入疑惑,唱“紅太陽”的并不紅,那么“金太陽”是否是真金呢?
太陽是陽光普照,沒有選擇地將陽光灑遍地球的每個角落,陽光中蘊含的能量正是太陽對地球和人類的無私饋贈。而“金太陽”是有選擇的、需審批的、有門檻的,顯然“金太陽”不是太陽,最多不過是政策制定者捂錢的雙手的指縫中漏出的一點金光。
縱觀歐美各國,作為新興戰略新能源,在沒有實現平價上網之前,光伏都是政策市場。沒有并網的支持、沒有補貼就沒有市場,沒有市場就沒有應用和市場競爭,就沒足夠的機會和動力去自身完善。德國于2000年率先對光伏發電執行“上網電價法”,政府規定電網公司必須無條件地高價優先收購光伏發電,再由財政對全國電網進行分攤補貼,即強制光伏上網電價(Feed-In-Tariff:FIT)。其法案的基本原則是1.強制入網2.全部收購3.規定電價4.逐年遞減。這一法案徹底解決了困擾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入網問題,為光伏用戶提供了有保障的投資回報,使德國迅速成為世界第一大光伏市場。其后,歐美日各國紛紛效法,推出各自的光伏激勵政策。
中國從2009年開始推出“金太陽“政策,也是意在效仿德國的成功經驗,推動本國光伏市場。問題是好東西只要搬到中國來就被“改良”地面目全非:強制入網變成建議并網,全部收購變成審批篩選,發電電價補貼變成事前系統補貼。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在中國,不是強制的事那算事嗎?拿補貼走審批就是人治,就必然有私心和潛規則。光伏電站還沒影就先給50%系統補貼,真把中國人都當活雷鋒了?騙補、先建后拆、報大建小,那都是不可避免。好的制度可以讓壞事變好,壞的制度可以讓好事變壞。
當我第一次接觸到金太陽政策時,就不由困惑:既然政策的初衷是為了鼓勵國內光伏的發展,為何不是制定一個總體年度光伏裝機上限,然后先到先得呢?金太陽為何必須審批?審批的依據是什么?光伏發電特點是能量密度低、帶有隨機性,最適合的是采用小型、分散式、分布式屋頂開發方式,發電就地消耗,自發自用。普通居民/工業建筑屋頂面積一般也就能安裝大約2KW-50KW的光伏系統,可是金太陽項目門檻是1MW,把原本歐美最推崇的最符合光伏應用特點的潛力巨大的分布式小型屋頂市場完全排斥在政策補貼以外。看不懂。是政策制定者不了解中國的國情嗎?當周邊的朋友們向我各種訴苦申報的費力后,我終于赫然明白,政策制定者不是不熟悉國情,而是諳熟國情。那雙手中緊捂的金光可是不能隨便泄露的。
嗚呼哀哉。原本就擠牙膏一樣從財政部嘴里擠出的這一點寶貴的可再生能源基金,就這樣被“金太陽”分親疏貴賤地散射出去,然后就悄無聲息。真正實干者拿不到補貼,投機者拿到指標買賣項目,謀取暴利。金太陽政策執行三年以來,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事實——“錢發下去了卻沒見到申報的發電量”相關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自2009年批復的“金太陽”示范工程僅有裝機總量40%的發電量實現并網,其他工程均因各種情況未完成并網或延期。
可以預計,中國只要不改革目前的光伏激勵政策,不建立一個公平、客觀、透明的補貼方式,不將這種“初始投資補貼方式”改為發電的度電補貼方式,金太陽永遠成不了中國光伏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