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路上聽到三則消息,大致內容如下:
一是青島港融資騙貸案深入調查進行中。該案顯示:數家出口貿易企業利用庫存數據面對社會的信息不對稱,對同一批貨物開具多張倉單,質押于不同銀行從而騙取多筆貸款。僅“德正資源”及其關聯公司在18家銀行的貸款金額就超過160億元,被騙機構不乏國外著名銀行。
二是銀行希望給小微企業融資,卻苦于這些企業財務數據不全、不清、不公開而放貸無路。消息說北京的一些銀行機構一改坐商習性,組織大批信貸人員,深入小微企業了解經營情況,在財務數據不完整的情況下,創建以水表、電表發生量統計等獨特的企業經營數據分析體系,可最終卻因財務數據缺少科學性和嚴謹性,不得不放棄對這些企業的融資投放。如此做法,既是中國金融機構的寫照,也是中國金融改革的奇觀。
三是近日有銀行與阿里金融開展合作,主動并規模化地為阿里的小微電商進行融資服務。其意義在兩個方面:第一,強化了阿里的競爭力。凡阿里金融推薦的阿里電商,銀行一般都會在手續從簡的前提下給予融資,雖然此舉阿里并無收益,但凝聚商戶、擴大商戶則成為阿里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二,銀行一改無法分析、判斷小微企業經營狀況的難題,走出一條新經濟時代的融資之路。這一融資分析模式的成功,完全歸功于阿里的電商大數據。
同樣是銀行對企業融資,卻是完全不同的結果,這不同的結果,好像并不以銀行付出多少為標準,而是以銀行掌握被貸款企業數據多少為條件。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信用經濟的支持體系是企業對真實數據的積累,和企業對真實數據的披露。互聯網時代以前,企業數據的統計和披露永遠追不上經濟發展的需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企業數據的統計和披露一改以道德為基礎的信息披露時代,進入以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披露時代,從而必將促進經濟的發展。
現如今,很多人習慣于在各種場合引用“大數據”這一概念,但“大數據”之于他們,其準確含義似乎懂似乎又不懂,其使用價值似乎很近似乎又很遠。讀懂了上面三則新聞,如同近乎修完了MBA班“大數據”的案例課程,也就會懂得沒有數據的積累和披露,就不可能有銀行融資的繁榮,更不可能有資本市場的繁榮。
融資難已經成為制約光伏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今年以來,光伏產業投融資市場的一個巨大反差引人注目:一方面投融資傾向根本逆轉,從退避三舍到趨之若鶩,在長期投資市場有中民投、綠巨人、恒大地產的涌入,在銀行融資市場,年初有民生銀行,近日有招商銀行紛紛出臺光伏產業融資辦法;一方面投融資環境改善有限,光伏電站投資企業融資難現象依舊突出。少有幾個產業能比光伏更具發展前景,更受國家重視,更加吸引銀行關注,可是偏偏融資難卻是這個產業殘酷的現實。其根本原因在于:作為一個新的產業,歷史數據積累得不足,產業標準建立得不完善。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正加速這一問題的解決,它使得過去用時間換空間的一種行為豐富為用空間換時間兩種行為并存,其結果就是用最短的時間但最多的數據取得和過去長時間數據統計一樣的分析和標準建立。
一段時間來,筆者持續關注著大力推行光伏電站智能管理的木聯能、華為兩家企業,驚喜發現智能管理的推廣、完善過程同時是數據積累的過程,如果國家加以引導,中國光伏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時間可期。 (作者系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