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企業從拿地建站環節開始,就遭遇到極大的阻礙。核心區域地少價高,樁企經常遭遇土地出讓方坐地起價的情況,增加了不少建樁成本。各地出臺的財政補貼政策也多附帶嚴苛而又不太合理的細則規定,造成補貼難拿的窘境。建設成本以及運營成本偏高,致使相關企業只得提高服務費,造成了充電的“高電價”,“高電價”所導致的結果自然是用戶的抱怨,這樣極有可能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先有沃特瑪、銀隆等動力電池企業出現經營困境;再有西部資源、京威股份等在新能源整車領域出現巨虧;緊接著,在充電樁領域,也陸續開始傳出負面消息。
7月的最后一天,深圳容一電動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容一電動)發布公司解散公告,因研發資金投入過多,未能及時轉化為效益;因融資方式不當,公司運營財務成本過高。公司近年來持續虧損,已無法繼續經營,公司于2018年7月31日依法解散,進入公司清算程序。
資料顯示,容一電動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新能源行業創新型企業。近年來,專注于電動汽車電能產業鏈核心環節的設計、研發、生產及銷售,主要生產連接器(充電槍、插座、高壓連接器)、交流充電樁、整車線束、銅排(疊層母排、軟連接)、高壓配電盒、散熱器等。2017年8月,容一電動還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除了像容一電動這樣的充電樁生產企業以外,充電樁運營企業日子也開始變得不好過。今年年初,充電網科技公司被曝因資金鏈斷裂而宣布停止運營,而聚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則被傳出將被收購的消息。
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充電樁建設能否跟得上,是關鍵因素。兩者也被形容為“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關系。我國相關管理部門出臺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顯示,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集中充電站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480萬個,將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車樁比例近1:1。可見,充電樁產業有著極其大的市場空間。
理想很豐滿,現實往往卻很骨感。事實上,除了國家電網以及南方電網等“國家隊”之外,其他企業特別是民營充電樁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主客觀存在的多方面原因,導致經營出現困難,盈利遙遙無期。在筆者看來,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充電樁企業對市場的認知存在偏差。作為新生事物,很多進入這個領域的企業對充電樁的市場發展認識有些盲目樂觀。比如,一些企業人士習慣列舉一些預期的市場數據,以此認為市場前景廣闊,盲目地在城市中“廣撒網”。殊不知,電動汽車的數量的快速增長,并不代表充電量能按預期增長。特別是在私人乘用電動車領域,很多消費者選擇其作為城市內短程的代步工具,使用頻率并不高。面向私人充電市場的廣撒網行為,導致的結果就是使用率低下。
其二,充電樁企業沒有享受到充分的政策支持。“樁站先行,適度超前”的規劃在行業中已經成為共識。很多城市,為了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也紛紛出臺政策支持充電樁企業。比如,為充電樁企業提供財政補貼,規范市場為用戶提供優惠充電價格等。
然而,充電樁企業從拿地建站環節開始,就遭遇到極大的阻礙。核心區域地少價高,樁企經常遭遇土地出讓方坐地起價的情況,增加了不少建樁成本。各地出臺的財政補貼政策也多附帶嚴苛而又不太合理的細則規定,造成補貼難拿的窘境。
建設成本以及運營成本偏高,致使相關企業只得提高服務費,造成了充電的“高電價”,“高電價”所導致的結果自然是用戶的抱怨,這樣極有可能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從動力電池等零部件企業,到整車生產以及運營企業,再到充電樁生產以及運營企業,以至最后的終端用戶,構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四個核心環節。在這樣一個生態體系之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應該避免出現“壞死”現象。因此,從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到行業組織,再到具體的企業,應該反思目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制訂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筆者希望,企業在發展中出現問題,是產業優勝劣汰集中度提高的體現,而不是問題大規模出現的開端,否則企業將會面臨相當棘手的麻煩。
先有沃特瑪、銀隆等動力電池企業出現經營困境;再有西部資源、京威股份等在新能源整車領域出現巨虧;緊接著,在充電樁領域,也陸續開始傳出負面消息。
7月的最后一天,深圳容一電動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容一電動)發布公司解散公告,因研發資金投入過多,未能及時轉化為效益;因融資方式不當,公司運營財務成本過高。公司近年來持續虧損,已無法繼續經營,公司于2018年7月31日依法解散,進入公司清算程序。
除了像容一電動這樣的充電樁生產企業以外,充電樁運營企業日子也開始變得不好過。今年年初,充電網科技公司被曝因資金鏈斷裂而宣布停止運營,而聚電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則被傳出將被收購的消息。
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充電樁建設能否跟得上,是關鍵因素。兩者也被形容為“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關系。我國相關管理部門出臺的《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顯示,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集中充電站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480萬個,將滿足全國500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車樁比例近1:1。可見,充電樁產業有著極其大的市場空間。
理想很豐滿,現實往往卻很骨感。事實上,除了國家電網以及南方電網等“國家隊”之外,其他企業特別是民營充電樁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于主客觀存在的多方面原因,導致經營出現困難,盈利遙遙無期。在筆者看來,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充電樁企業對市場的認知存在偏差。作為新生事物,很多進入這個領域的企業對充電樁的市場發展認識有些盲目樂觀。比如,一些企業人士習慣列舉一些預期的市場數據,以此認為市場前景廣闊,盲目地在城市中“廣撒網”。殊不知,電動汽車的數量的快速增長,并不代表充電量能按預期增長。特別是在私人乘用電動車領域,很多消費者選擇其作為城市內短程的代步工具,使用頻率并不高。面向私人充電市場的廣撒網行為,導致的結果就是使用率低下。
然而,充電樁企業從拿地建站環節開始,就遭遇到極大的阻礙。核心區域地少價高,樁企經常遭遇土地出讓方坐地起價的情況,增加了不少建樁成本。各地出臺的財政補貼政策也多附帶嚴苛而又不太合理的細則規定,造成補貼難拿的窘境。
建設成本以及運營成本偏高,致使相關企業只得提高服務費,造成了充電的“高電價”,“高電價”所導致的結果自然是用戶的抱怨,這樣極有可能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從動力電池等零部件企業,到整車生產以及運營企業,再到充電樁生產以及運營企業,以至最后的終端用戶,構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四個核心環節。在這樣一個生態體系之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應該避免出現“壞死”現象。因此,從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到行業組織,再到具體的企業,應該反思目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仔細分析問題背后的真正原因,并制訂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筆者希望,企業在發展中出現問題,是產業優勝劣汰集中度提高的體現,而不是問題大規模出現的開端,否則企業將會面臨相當棘手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