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歷時一年半的世界首條500千伏交聯聚乙烯海底電纜預鑒定試驗在國家電網海洋輸電工程技術實驗室順利完成,標志著該型號海底電纜可以正式投入使用并徹底實現國產化。
作為海底電纜試驗團隊的負責人,從2009年加入國網舟山供電公司到現在,鄭新龍已經在海洋輸電工程技術研究和開發應用一線工作了近10年。
在這10年時間里,面對國內海洋輸電領域研究空白的現狀,鄭新龍參與組建了海洋輸電工程技術科技攻關團隊,負責過多項海底電纜的國內首試,改變了我國在相關領域缺乏系統性研究的局面,在跨海輸電工程設計、高壓試驗研究,運維監測和標準化體系建設等方面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
憑借在海洋輸電領域的科研成就,鄭新龍先后獲得中國電力科技進步獎、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等諸多獎項,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發表論文40余篇,被評選為2016-2017年度“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
建設海洋輸電試驗研究基地 邁出“創業”第一步
在建設海洋強國的道路上,能源供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程。浙江省舟山市東臨東海,西靠杭州灣,島嶼眾多,海上風力資源豐富。但是海上風力發電依靠自然風,不僅不能提供穩定的電能,如何長距離傳輸到陸地并接入電網也成問題。
“其實,歐洲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輕型直流的研究與實踐,也就是國內現在流行的柔性直流。”鄭新龍說,“我們在2010年就與當時的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直流團隊一起開展了海島地區實施柔性直流可行性的前期研究工作,為舟山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建設奠定了基礎。”
在鄭新龍的辦公桌上,放著半根表面泛黃的220千伏海底電纜工廠接頭(部分)實物模型,泛黃的部分是海底電纜的絕緣層,是保證海底電纜絕緣性能的核心層。鄭新龍表示,6根這個型號的海底電纜輸送的電能,就可以支撐起整個舟山市100多萬人口的全部生產生活用電。
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的建設,首先要有相應的海底電纜。鄭新龍回憶道:“那個時候上海有一個柔性直流項目,用的是30千伏的直流電纜。這個電壓等級的產品,與我們需要的200千伏柔性直流高壓海底電纜是有差異的。”
2012年初,當國網公司準備立項進行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建設的時候,國內僅有上海電纜研究所在配合電纜廠家開發160千伏的直流電纜相關試驗。“超高壓海底電纜從設計生產到投入使用,需要長時間的型式試驗和預鑒定試驗來測定其性能和使用壽命。當時我們定位是500千伏,當然首先確保200千伏,為我國500千伏交直流海底電纜開發、工程建設與試驗服務。”
在鄭新龍團隊的堅持和努力下,國網公司在舟山建設柔直配套試驗能力,這也是目前國內唯一專業從事海洋輸電工程技術研究的實驗基地。
秉承“攀高峰、接地氣”的創新理念
海洋輸電實驗基地建成之后,鄭新龍和他的團隊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世界第一個五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所用的海底電纜的預鑒定試驗。
?2014年,舟山五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海底電纜施工船正在作業。國網舟山供電公司供圖
作為考核電纜長期性能的預鑒定試驗極為重要,在國內尚無標準的情況下,鄭新龍組織建立了柔性直流電纜試驗場,編制了直流電纜試驗方案,首次在國內開展了200千伏直流電纜預鑒定試驗工作。
“50多公里的電纜在現場試驗,其實我們也沒干過,但是第一次干還挺成功的。”回憶起這次特殊的試驗,鄭新龍語氣很輕松。但這么大容量電纜的直流耐壓試驗在國內是第一次,其中艱辛,怕是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50多公里的電纜在現場試驗結束之后,整個電纜絕緣里面存儲的能量仍然非常大。為了在短時間內安全釋放掉這些電荷,鄭新龍想出了一個階梯放電的方案:“我們多次給它替換電阻,最后電壓變得很小的時候,就放電成功了。”
試驗成功之后的直流電纜目前已經投入使用,連接在舟山定海、岱山、衢山、洋山、泗礁五座島嶼之間,保障了各島供電的高效穩定。
最近,鄭新龍和他的團隊剛剛完成了世界首批500千伏交聯聚乙烯海底電纜預鑒定試驗,意味著該型號海底電纜能夠正式投入使用。
“當時該試驗是國內首批,沒有先例可以借鑒。”沒有前人經驗,那就自己沉下心來摸索。在上級公司的指導協調下,他和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檢測中心同行一起制定了試驗方案,雙方同步開展試驗、相互印證,取得了良好的試驗效果。“摸著石頭過河”與“聯合作戰”對鄭新龍來說已經習以為常。
“預鑒定試驗的熱循環耐壓需要連續365天不停電進行試驗,都是在我們的試驗場里完成的,尤其是之后要對這條170米長的海底電纜開展雷電沖擊試驗,對這么長的500千伏電纜調試標準的雷電波形應該是沒有先例的”。鄭新龍帶領試驗團隊提出試驗方案,檢測了海底電纜系統絕緣性能、附件絕緣性能、絕緣配合性能等5方面性能。
開展國內首批500千伏交聯聚乙烯海底電纜型式試驗的時候,因為缺乏在同一個屏蔽廳開展多條如此高電壓等級海底電纜局放試驗的經驗,為了利用晚間干擾少的條件,抓緊時間試驗,得出可靠的數據,鄭新龍不知道在辦公室和衣而臥多少次,試驗團隊的同事們也經常加班,日夜鏖戰,大大縮短了試驗時間。
在國內尚無可以滿足長達18公里的500千伏海底電纜現場試驗需求的裝備的情況下,鄭新龍所在的團隊牽頭,與設備廠家合作,成功研制出了世界最大容量的變頻串聯諧振電壓試驗裝置,打破了國外試驗設備和技術的壟斷,并成功應用于世界首次18公里500千伏交聯聚乙烯絕緣海底電纜出廠試驗,為海底電纜系統的可靠運行提供技術保障。
“我們做完預鑒定試驗之后,設備廠家馬上就賣出了一套設備。”鄭新龍現在對國產設備充滿了信心。
通過試驗的國產500千伏交聯聚乙烯海底電纜將首先應用于500千伏舟山與大陸聯網工程中,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交流500千伏聚乙烯絕緣海底電纜工程。
團結協作 將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盡管在海洋輸電領域工作了近10年,除了海底電纜試驗,還完成了很多科研課題,也拿過許多獎項和榮譽,但是鄭新龍仍覺得自己“積累的還不夠,有很多想干的事情還遠遠沒有做到”。
“開始做一件事不容易,堅持做一件事更不容易。”鄭新龍與團隊里的許多成員一樣,都是一畢業就來到舟山,參與海洋輸電試驗研究的相關工作。
“我們團隊大家年齡相似,多年下來,大家都配合默契,遇到問題集思廣益,加班加點也從不抱怨,對待榮譽也都比較謙虛。正是在這樣團結和諧的團隊氛圍下,每個人才更有信心把工作堅持做下去。”鄭新龍說,“雖然試驗大廳配備了可以降溫的新風系統,為了減少干擾,有的試驗過程中我們是不開的。夏天在試驗大廳站幾分鐘就大汗淋漓,但是我的同事們都沒有怨言。正是靠著這種執著,才攻克了一項項工程難題,推動了我國海洋輸電技術的整體提升,在國家重點科研任務和重大工程建設中不斷取得突破。”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建設海洋強國再一次吹響了號角。我國是擁有300萬平方公里主張管轄海域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的海洋大國,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資源開發對能源供給保障提出了極大的需求。海洋輸電對我國破解能源困局、統籌陸海發展,做大做深海洋經濟這篇文章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鄭新龍表示,“建設海洋強國,保障電力供應,需要我們在工作過程中做長遠規劃,同時還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好鋪墊,讓我們的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實現從技術跟蹤到引領,站上相關領域的科技制高點。”
作為海底電纜試驗團隊的負責人,從2009年加入國網舟山供電公司到現在,鄭新龍已經在海洋輸電工程技術研究和開發應用一線工作了近10年。
鄭新龍在試驗現場。本人供圖
在這10年時間里,面對國內海洋輸電領域研究空白的現狀,鄭新龍參與組建了海洋輸電工程技術科技攻關團隊,負責過多項海底電纜的國內首試,改變了我國在相關領域缺乏系統性研究的局面,在跨海輸電工程設計、高壓試驗研究,運維監測和標準化體系建設等方面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
憑借在海洋輸電領域的科研成就,鄭新龍先后獲得中國電力科技進步獎、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等諸多獎項,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發表論文40余篇,被評選為2016-2017年度“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
建設海洋輸電試驗研究基地 邁出“創業”第一步
在建設海洋強國的道路上,能源供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程。浙江省舟山市東臨東海,西靠杭州灣,島嶼眾多,海上風力資源豐富。但是海上風力發電依靠自然風,不僅不能提供穩定的電能,如何長距離傳輸到陸地并接入電網也成問題。
“其實,歐洲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輕型直流的研究與實踐,也就是國內現在流行的柔性直流。”鄭新龍說,“我們在2010年就與當時的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直流團隊一起開展了海島地區實施柔性直流可行性的前期研究工作,為舟山柔性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建設奠定了基礎。”
在鄭新龍的辦公桌上,放著半根表面泛黃的220千伏海底電纜工廠接頭(部分)實物模型,泛黃的部分是海底電纜的絕緣層,是保證海底電纜絕緣性能的核心層。鄭新龍表示,6根這個型號的海底電纜輸送的電能,就可以支撐起整個舟山市100多萬人口的全部生產生活用電。
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的建設,首先要有相應的海底電纜。鄭新龍回憶道:“那個時候上海有一個柔性直流項目,用的是30千伏的直流電纜。這個電壓等級的產品,與我們需要的200千伏柔性直流高壓海底電纜是有差異的。”
2012年初,當國網公司準備立項進行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建設的時候,國內僅有上海電纜研究所在配合電纜廠家開發160千伏的直流電纜相關試驗。“超高壓海底電纜從設計生產到投入使用,需要長時間的型式試驗和預鑒定試驗來測定其性能和使用壽命。當時我們定位是500千伏,當然首先確保200千伏,為我國500千伏交直流海底電纜開發、工程建設與試驗服務。”
在鄭新龍團隊的堅持和努力下,國網公司在舟山建設柔直配套試驗能力,這也是目前國內唯一專業從事海洋輸電工程技術研究的實驗基地。
秉承“攀高峰、接地氣”的創新理念
海洋輸電實驗基地建成之后,鄭新龍和他的團隊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世界第一個五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所用的海底電纜的預鑒定試驗。
?2014年,舟山五端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海底電纜施工船正在作業。國網舟山供電公司供圖
作為考核電纜長期性能的預鑒定試驗極為重要,在國內尚無標準的情況下,鄭新龍組織建立了柔性直流電纜試驗場,編制了直流電纜試驗方案,首次在國內開展了200千伏直流電纜預鑒定試驗工作。
“50多公里的電纜在現場試驗,其實我們也沒干過,但是第一次干還挺成功的。”回憶起這次特殊的試驗,鄭新龍語氣很輕松。但這么大容量電纜的直流耐壓試驗在國內是第一次,其中艱辛,怕是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50多公里的電纜在現場試驗結束之后,整個電纜絕緣里面存儲的能量仍然非常大。為了在短時間內安全釋放掉這些電荷,鄭新龍想出了一個階梯放電的方案:“我們多次給它替換電阻,最后電壓變得很小的時候,就放電成功了。”
試驗成功之后的直流電纜目前已經投入使用,連接在舟山定海、岱山、衢山、洋山、泗礁五座島嶼之間,保障了各島供電的高效穩定。
最近,鄭新龍和他的團隊剛剛完成了世界首批500千伏交聯聚乙烯海底電纜預鑒定試驗,意味著該型號海底電纜能夠正式投入使用。
“當時該試驗是國內首批,沒有先例可以借鑒。”沒有前人經驗,那就自己沉下心來摸索。在上級公司的指導協調下,他和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檢測中心同行一起制定了試驗方案,雙方同步開展試驗、相互印證,取得了良好的試驗效果。“摸著石頭過河”與“聯合作戰”對鄭新龍來說已經習以為常。
“預鑒定試驗的熱循環耐壓需要連續365天不停電進行試驗,都是在我們的試驗場里完成的,尤其是之后要對這條170米長的海底電纜開展雷電沖擊試驗,對這么長的500千伏電纜調試標準的雷電波形應該是沒有先例的”。鄭新龍帶領試驗團隊提出試驗方案,檢測了海底電纜系統絕緣性能、附件絕緣性能、絕緣配合性能等5方面性能。
開展國內首批500千伏交聯聚乙烯海底電纜型式試驗的時候,因為缺乏在同一個屏蔽廳開展多條如此高電壓等級海底電纜局放試驗的經驗,為了利用晚間干擾少的條件,抓緊時間試驗,得出可靠的數據,鄭新龍不知道在辦公室和衣而臥多少次,試驗團隊的同事們也經常加班,日夜鏖戰,大大縮短了試驗時間。
在國內尚無可以滿足長達18公里的500千伏海底電纜現場試驗需求的裝備的情況下,鄭新龍所在的團隊牽頭,與設備廠家合作,成功研制出了世界最大容量的變頻串聯諧振電壓試驗裝置,打破了國外試驗設備和技術的壟斷,并成功應用于世界首次18公里500千伏交聯聚乙烯絕緣海底電纜出廠試驗,為海底電纜系統的可靠運行提供技術保障。
“我們做完預鑒定試驗之后,設備廠家馬上就賣出了一套設備。”鄭新龍現在對國產設備充滿了信心。
通過試驗的國產500千伏交聯聚乙烯海底電纜將首先應用于500千伏舟山與大陸聯網工程中,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交流500千伏聚乙烯絕緣海底電纜工程。
團結協作 將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盡管在海洋輸電領域工作了近10年,除了海底電纜試驗,還完成了很多科研課題,也拿過許多獎項和榮譽,但是鄭新龍仍覺得自己“積累的還不夠,有很多想干的事情還遠遠沒有做到”。
“開始做一件事不容易,堅持做一件事更不容易。”鄭新龍與團隊里的許多成員一樣,都是一畢業就來到舟山,參與海洋輸電試驗研究的相關工作。
“我們團隊大家年齡相似,多年下來,大家都配合默契,遇到問題集思廣益,加班加點也從不抱怨,對待榮譽也都比較謙虛。正是在這樣團結和諧的團隊氛圍下,每個人才更有信心把工作堅持做下去。”鄭新龍說,“雖然試驗大廳配備了可以降溫的新風系統,為了減少干擾,有的試驗過程中我們是不開的。夏天在試驗大廳站幾分鐘就大汗淋漓,但是我的同事們都沒有怨言。正是靠著這種執著,才攻克了一項項工程難題,推動了我國海洋輸電技術的整體提升,在國家重點科研任務和重大工程建設中不斷取得突破。”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建設海洋強國再一次吹響了號角。我國是擁有300萬平方公里主張管轄海域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的海洋大國,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資源開發對能源供給保障提出了極大的需求。海洋輸電對我國破解能源困局、統籌陸海發展,做大做深海洋經濟這篇文章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鄭新龍表示,“建設海洋強國,保障電力供應,需要我們在工作過程中做長遠規劃,同時還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好鋪墊,讓我們的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實現從技術跟蹤到引領,站上相關領域的科技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