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隨著充電樁納入“新基建”七大領域之一,各行各業的相關公司紛紛以各種姿態高調殺入充電樁行業。
一時間,總規模在千億元級別的投資計劃接連曝光。
政府、電網公司、傳統能源公司、電池企業、車企,老面孔和新勢力紛紛排兵布陣,戰場上各路玩家云集。
產業政策只是企業涌入的表層原因,深刻的產業格局變化才是一些企業入局的核心邏輯。
6年前,充電行業曾經爆發過投資熱潮。
2014年,充電樁行業面向民營企業開放,一時間各路資本涌入,跑馬圈地。
在市場吹起了巨大的泡沫之后,騙補、虧損、安全事件等層出不窮,行業亂象叢生。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有超過1000家充電樁企業,到2019年,僅還剩下100多家,其中的大多數還處于虧損狀態,充電行業開始呈現頭部聚集的態勢。
時間進入到2020年,新能源產業正在發生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也正在重塑原本已趨于穩定的充電行業格局。
一
原有的充電市場格局,是受運營車輛主導的。
2019年,新能源汽車上險量為906993輛,其中,私人用戶購買量僅占55%,單位購買和運營車輛占45%。
在數量上,運營車輛支撐著新能源產業的半壁江山。
在充電規模上,由于運營車輛電池容量大、使用頻率高,針對公交、環衛、物流、出租車等運營車輛的專用樁市場,是充電網絡中最大的能源消費者。
2020年的新能源市場格局已經在悄然轉變,在一場疫情的沖擊下,面向C端消費者的電動車市場呈爆發式增長。
2020年3月,特斯拉Model 3在國內銷量破萬,受此拉動,B級純電動車銷量達到12499輛。
而在2019年3月,根據乘聯會數據,純電動B級車的銷量僅為36臺;2018年3月,這個數據是2臺。
剛剛過去的4月,蔚來銷量在3月的基礎上翻番,達到3155臺;理想銷量超過2600臺;即將上市的小鵬P7,也取得了不錯的預定量。
這一輪新能源市場增長,與以往主要靠政策驅動的增長相比,有非常大的不同。
這一次市場的驅動力在于,消費者真正愿意為“智能電動車”這個全新的品類買單。
電動車市場上正在發生的這種趨勢,對充電市場影響巨大。
對于充電市場來說,B端市場和C端市場之間的差異非常大。
在用戶端,運營車輛的充電需求、充電行為,和私家車存在較大不同。
運營車輛對價格更敏感,對充電時間更敏感,如果有合適的價格,他們愿意繞遠路專門去充電。
而私家車對于便利性、位置、場站密度、服務等要求更高,對于價格和充電時間的要求相對沒有那么苛刻。
在充電運營端,B端市場和C端市場對運營企業的能力要求也并不相同。
在針對公交、環衛、物流的專用樁市場中,樁企想要進入,更多的是在關系、資源層面進行競爭,它們面對的是那些決定采買服務的大客戶。
在這個市場中,需求集中、運營效率高,充電運營商更容易從中掙到錢。
顯然,大多數企業會被排除在外。
而客戶更寬泛、面向私家車的公共服務樁,由于需求分散并且難以預測,對選址要求較高,運營效率也相對較低。這種生意面向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用戶,失敗或者虧損的概率遠高于專用樁市場。
即使在當下的公共服務樁領域,網約車、出租車等運營車輛,仍然是能源消費的主要群體。
在過去的幾年中,國內的充電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圍繞運營車輛做業務,是應對競爭的主要方式。
在過去以B端運營車為主的充電市場中,由于運營行業的價格敏感性,充電運營商們不得不展開激烈的價格戰。
月卡、打折券、代金券、積分等促銷活動,層出不窮。這給充電運營商原本就單一的盈利模式帶來了負擔。
充電樁建設成本高、運營成本高,僅靠0.4-0.6元/度的服務費,很難平攤掉這些成本。
攤掉了設備成本,但未必能攤掉運營成本。充電運營企業經常陷入顧頭不顧尾的尷尬情況。
沒有溢價,沒有電價差,還背負著龐大的資產成本、運營成本,充電運營企業被壓縮在狹小的生存空間里,輾轉騰挪。
陷入到這種業務模式的充電行業,沒有未來。
充電行業必須向上提高收入,向下壓縮成本,給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間,才有可能真正靠市場的力量立足。
幸運的是,C端市場的崛起,給了充電行業擴展空間的可能。
二
在C端市場上,車企自建的補能體系,擁有明顯的優勢。
特斯拉的超充網絡已經非常具有代表性。
由于用戶體驗較好、品牌忠誠度高,特斯拉超充樁的價格可以定較高的價格,享受著品牌溢價,再加上特斯拉掌握車主的位置信息,在充電站選址上有優勢,進一步提高了運營效率。
特斯拉的超充網絡的全面盈利,引領著更多的車企在這個領域布局、探索。
除了特斯拉,蔚來的換電模式,也在向用戶提供超預期的服務。
在蔚來的車主中,有“電區房”這樣一個名詞。如果一個車主的房子附近有蔚來的換電站,那續航焦慮將會遠離他,他的房子也會被其他車主調侃為“電區房”。這一調侃也間接反應了用戶對蔚來換電服務的認可。
在全球市場上,基本上主流車企都在做自己的充電方案。
IONITY,歐洲的充電樁聯合企業,由寶馬、戴姆勒、福特、大眾、保時捷在2017年合資成立。2019年,現代也入股了IONITY。IONITY計劃在2020年建設400個快充站。
大眾因為柴油排放門事件,在美國投資20億美元成立Electrify America充電樁運營公司,作為與美國達成和解的條款之一。
大眾Electrify America不折不扣地跟隨特斯拉的超充方案,甚至還要更激進。
Electrify America在開始建設之后的20個月內建設了400個充電站,1700個充電樁。這個建設速度是特斯拉Superger的兩倍。
2019年初,大眾Electrify America在全美100多個充電站安裝了特斯拉的儲能電池。
大眾Electrify America最新研發的充電方案上,也充滿了特斯拉的影子。
Envision Solar公司為大眾Electrify America制造的光儲充一體的充電站EV ARC,配備有4.28kw的太陽能電池,32kwh的儲能電池,以及兩個Electrify America的2級充電器,充電功率為6kw。
Envision Solar公司為大眾Electrify America制造的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
根據electrek測算,這種充電站的成本約為6.5萬美元,造價高昂。
大眾的想法是將這種光儲充一體的充電站,先放在加利福利亞的廣大農村地區進行測試。
放到更長遠的時間來看,車企并不是以進入充電樁行業為目標,而是希望借此進入能源運營領域。
3月12日,大眾汽車首席策略官邁克爾•喬斯特(Michael Jost)表示,“到2025年,大眾的電動車車隊將擁有350GWh的儲能能力。在2025年至2030年之間,將增加到1TWh(1000GWh)的存儲容量。”“這比世界上所有水力發電站目前產生的能量還要多。”
大眾認為,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擴張,將有助其在能源存儲和管理方面找到新的商機,進入當前由公共事業和能源企業所主導的領域。
而馬斯克在更早的時候曾表示,未來特斯拉的能源業務將會超過汽車業務。畢竟這家企業的使命是,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
三
海外車企進入能源領域的決心,與其電力市場化改革相關。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的電力工業已經完成分離重組,把發電和售電環節納入市場競爭的范圍,而將輸電和配電仍然維持在傳統的政府管制范圍內。
在國內,電力業務仍屬于自然壟斷范疇,但發達的動力電池行業使得能源運營業務變得可能。
在國內的這一波充電樁投資熱潮中,從能源運營角度切入的新參與者,是有可能對當下格局產生沖擊的。
這類企業用新的方式改變了當下充電行業的商業邏輯。
以寧德時代計劃布局的儲能充電一體設施為例。
業內人士曾經這樣評價過儲能充電樁,“電網的電通過儲能柜進行收集,通過慢充,最高可以減輕國家電網80%的負擔,好比沖水馬桶水箱,把水提前慢慢積蓄起來,需要用的時候集中釋放,減輕了對自來水管道水壓的依賴性。”
通過儲能的加入,減少對大功率電網的依賴,大幅度降低增容改造成本。
另外,儲能充電樁還可以將波谷便宜的電存儲起來,在波峰電價高的時候賣出,實現了傳統充電企業做不到的“低買高賣”。
換電模式,也是能源運營模式的一種。
換電站將電池作為資產進行運營,可以像儲能充電樁一樣利用波谷波峰的電價差增加收入。
能源運營模式,對于傳統的充電運營商卻并不算友好。
不論是成本上還是運營上,由于電池的加入,充電站的成本結構發生了變化,電池成為成本的大頭。
決心做能源運營商的電池廠商、主機廠,相對于單純的充電運營商,更具有優勢。
但不論是儲能還是換電,相對于充電模式,都還處于比較早期的階段。
四
盡管充電運營企業面臨的挑戰重重,但總的市場份額是在不斷增大的。
以特斯拉為例,截至2019年,特斯拉已在中國建設300座超充站,超級充電樁數量突破2300個,目的地充電樁也已突破2100個。
2019年底,特斯拉預計2020年在中國大陸地區新增4000個以上的超級充電樁。
特斯拉從2014年開始在中國交付,到2019年的保有量約在10萬臺左右。
以2020年Q1的銷售數據來看,全年的銷量會在15萬臺,到今年底中國市場的保有量有望達到25萬臺。
大量的需求處于未被滿足狀態。
同時,也意味著更高的要求。
充電運營企業如果想要拿下C端市場,需要在用戶體驗和運營效率上,齊頭并進。
這些對價格相對不敏感,更追求便利性的私家車主的使用體驗,將被以下因素影響:
1、能不能方便的找到充電樁,充電站密度夠不夠大
2、到達場站之后的充電成功率,影響因素如壞樁、燃油車占位、電動車充完電占位等問題
3、充電、支付環節的流程,如App的互聯互通情況等
4、保證充電一次成功率,避免跳槍、不匹配等問題的出現
第三方充電運營商,只有通過提高用戶體驗,才能實現品牌化,享受品牌溢價。
另外,第三方充電運營商現在擁有非常好的切入C端市場的機會。
隨著各主機廠,特別是豪華品牌純電車型的推出,為了賣車,主機廠們也在大力度投建自有品牌的充電樁業務。
但重運營的充電行業并不是主機廠的優勢所在,在沒有一定規模的情況下,完全自營在成本上也劃不來,一般他們會將充電運營工作委托給星星充電、特來電等專業的第三方運營商。
這就給一直專注于運營市場的第三方充電企業們,帶來了C端消費者視角。
對于第三方充電企業而言,與盡可能多的高端品牌合作,優化服務,進而將與主機廠的合作經驗應用到自己的公共充電樁上,不斷迭代優化用戶體驗,可能是較好的策略。
另外,在C端充電市場上,車企、4S店對新車主施加的影響比較重要,用戶會因為主機廠的推薦而選擇一家充電運營商,并且,忠誠度較高。
在運營效率上,資產和運營分離或許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星星充電董事長邵丹薇在接受《建約車評》采訪時表示,
原來的充電企業既持有和管理資產,也自己運營,規模效應不能最大化,整體效率不高。把資產和運營分離,將成為提高經營效率的殺手锏。
她以機場為例說明,機場由政府建設,運營由專門的公司來做。
充電市場和這種基礎設施服務業非常類似,存在著品牌效應、網絡效應、規模成本優勢,并且運營商掌握著專業技術。那這和高速公路之類的普通基礎設施就完全不同了。
邵丹薇稱,2017年星星充電1000多個員工運營管理全國2萬根樁,到2020年,仍然1000多個員工,運營管理了全國12萬根樁。
人員數量沒有變,但設備翻了6倍,運營成本明顯下降。
在資產和運營分離的模式下,全國的充電網絡品牌,最終可能只需要3到4個。
廣大的中小投資人、社會資本、地方政府成為資產的持有方,管理好資產和場地,把運營交給專業的運營公司去做。
資產和運營分離,我們可以理解為充電運營企業正在試圖回歸其核心競爭力。
充電運營這個行業,是多個行業的交叉點。
它既要求運營企業了解電力、電網系統,對電力市場熟悉,也要求企業對基建工程、充電模塊、通信模塊、互聯網運營等業務熟悉,甚至在選址上,企業也要具有核心競爭力。
拿選址來說,充電樁行業非常依賴選址,一個好的選址,可以極大提高充電站的營收水平,是決定該場站盈利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
以滴滴為例,其掌握車主數據、司機熱力圖等,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幫助充電樁企業做出更好的選址決策。
滴滴旗下的小桔充電采取加盟形式,由各地加盟的車管公司自行加盟運營充電樁業務。一位業內朋友向《建約車評》表示,他所了解的滴滴車管公司加盟充電企業基本都是盈利的,而其他的私人公共充電站多數都在虧損中。
充電運營企業在過去的經營中,頭部企業希望將所有業務抓在自己手中,以建立行業壁壘,提高市場準入門檻。
目前來看,充電行業的準入門檻確實在提高,中小企業被迫退出市場。但這樣做的風險在于,在整個市場開始面向C端的時候,市場對于運營效率的要求變得非常之高,這種做法或許不再具有競爭優勢。
將一些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業務或者資產甩出去,專注在核心的充電運營領域,或許是頭部充電運營商提升效率的有效途徑。
而至于火熱的電網企業投資,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李立理在接受《能見》采訪時表示,“我個人認為,未來幾年,國家電網在充電樁的電力接入網的投資比充電樁的投資規??赡芨?。“
相對重運營的充電樁市場,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國網、南網的工作重心,應在提供基礎保障,加大電力接入網投入等工作上。
重運營的充電樁行業,應交給更市場化的私營企業。
如果說運營市場和新基建,是充電樁市場的催化劑,加速了充電樁市場的發展。
那么,從to B向to C市場的切換,則是使充電市場走向成熟的內生力量。
未來的充電市場,將會不斷提高對用戶體驗和運營效率的要求,直到充電企業依靠市場的力量可以存活在市場上。
一時間,總規模在千億元級別的投資計劃接連曝光。
政府、電網公司、傳統能源公司、電池企業、車企,老面孔和新勢力紛紛排兵布陣,戰場上各路玩家云集。
產業政策只是企業涌入的表層原因,深刻的產業格局變化才是一些企業入局的核心邏輯。
6年前,充電行業曾經爆發過投資熱潮。
2014年,充電樁行業面向民營企業開放,一時間各路資本涌入,跑馬圈地。
在市場吹起了巨大的泡沫之后,騙補、虧損、安全事件等層出不窮,行業亂象叢生。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有超過1000家充電樁企業,到2019年,僅還剩下100多家,其中的大多數還處于虧損狀態,充電行業開始呈現頭部聚集的態勢。
時間進入到2020年,新能源產業正在發生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也正在重塑原本已趨于穩定的充電行業格局。
一
原有的充電市場格局,是受運營車輛主導的。
2019年,新能源汽車上險量為906993輛,其中,私人用戶購買量僅占55%,單位購買和運營車輛占45%。
在數量上,運營車輛支撐著新能源產業的半壁江山。
在充電規模上,由于運營車輛電池容量大、使用頻率高,針對公交、環衛、物流、出租車等運營車輛的專用樁市場,是充電網絡中最大的能源消費者。
2020年的新能源市場格局已經在悄然轉變,在一場疫情的沖擊下,面向C端消費者的電動車市場呈爆發式增長。
2020年3月,特斯拉Model 3在國內銷量破萬,受此拉動,B級純電動車銷量達到12499輛。
而在2019年3月,根據乘聯會數據,純電動B級車的銷量僅為36臺;2018年3月,這個數據是2臺。
剛剛過去的4月,蔚來銷量在3月的基礎上翻番,達到3155臺;理想銷量超過2600臺;即將上市的小鵬P7,也取得了不錯的預定量。
這一輪新能源市場增長,與以往主要靠政策驅動的增長相比,有非常大的不同。
這一次市場的驅動力在于,消費者真正愿意為“智能電動車”這個全新的品類買單。
電動車市場上正在發生的這種趨勢,對充電市場影響巨大。
對于充電市場來說,B端市場和C端市場之間的差異非常大。
在用戶端,運營車輛的充電需求、充電行為,和私家車存在較大不同。
運營車輛對價格更敏感,對充電時間更敏感,如果有合適的價格,他們愿意繞遠路專門去充電。
而私家車對于便利性、位置、場站密度、服務等要求更高,對于價格和充電時間的要求相對沒有那么苛刻。
在充電運營端,B端市場和C端市場對運營企業的能力要求也并不相同。
在針對公交、環衛、物流的專用樁市場中,樁企想要進入,更多的是在關系、資源層面進行競爭,它們面對的是那些決定采買服務的大客戶。
在這個市場中,需求集中、運營效率高,充電運營商更容易從中掙到錢。
顯然,大多數企業會被排除在外。
而客戶更寬泛、面向私家車的公共服務樁,由于需求分散并且難以預測,對選址要求較高,運營效率也相對較低。這種生意面向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用戶,失敗或者虧損的概率遠高于專用樁市場。
即使在當下的公共服務樁領域,網約車、出租車等運營車輛,仍然是能源消費的主要群體。
在過去的幾年中,國內的充電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圍繞運營車輛做業務,是應對競爭的主要方式。
在過去以B端運營車為主的充電市場中,由于運營行業的價格敏感性,充電運營商們不得不展開激烈的價格戰。
月卡、打折券、代金券、積分等促銷活動,層出不窮。這給充電運營商原本就單一的盈利模式帶來了負擔。
充電樁建設成本高、運營成本高,僅靠0.4-0.6元/度的服務費,很難平攤掉這些成本。
攤掉了設備成本,但未必能攤掉運營成本。充電運營企業經常陷入顧頭不顧尾的尷尬情況。
沒有溢價,沒有電價差,還背負著龐大的資產成本、運營成本,充電運營企業被壓縮在狹小的生存空間里,輾轉騰挪。
陷入到這種業務模式的充電行業,沒有未來。
充電行業必須向上提高收入,向下壓縮成本,給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間,才有可能真正靠市場的力量立足。
幸運的是,C端市場的崛起,給了充電行業擴展空間的可能。
二
在C端市場上,車企自建的補能體系,擁有明顯的優勢。
特斯拉的超充網絡已經非常具有代表性。
由于用戶體驗較好、品牌忠誠度高,特斯拉超充樁的價格可以定較高的價格,享受著品牌溢價,再加上特斯拉掌握車主的位置信息,在充電站選址上有優勢,進一步提高了運營效率。
特斯拉的超充網絡的全面盈利,引領著更多的車企在這個領域布局、探索。
除了特斯拉,蔚來的換電模式,也在向用戶提供超預期的服務。
在蔚來的車主中,有“電區房”這樣一個名詞。如果一個車主的房子附近有蔚來的換電站,那續航焦慮將會遠離他,他的房子也會被其他車主調侃為“電區房”。這一調侃也間接反應了用戶對蔚來換電服務的認可。
在全球市場上,基本上主流車企都在做自己的充電方案。
IONITY,歐洲的充電樁聯合企業,由寶馬、戴姆勒、福特、大眾、保時捷在2017年合資成立。2019年,現代也入股了IONITY。IONITY計劃在2020年建設400個快充站。
大眾因為柴油排放門事件,在美國投資20億美元成立Electrify America充電樁運營公司,作為與美國達成和解的條款之一。
大眾Electrify America不折不扣地跟隨特斯拉的超充方案,甚至還要更激進。
Electrify America在開始建設之后的20個月內建設了400個充電站,1700個充電樁。這個建設速度是特斯拉Superger的兩倍。
2019年初,大眾Electrify America在全美100多個充電站安裝了特斯拉的儲能電池。
大眾Electrify America最新研發的充電方案上,也充滿了特斯拉的影子。
Envision Solar公司為大眾Electrify America制造的光儲充一體的充電站EV ARC,配備有4.28kw的太陽能電池,32kwh的儲能電池,以及兩個Electrify America的2級充電器,充電功率為6kw。
Envision Solar公司為大眾Electrify America制造的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
根據electrek測算,這種充電站的成本約為6.5萬美元,造價高昂。
大眾的想法是將這種光儲充一體的充電站,先放在加利福利亞的廣大農村地區進行測試。
放到更長遠的時間來看,車企并不是以進入充電樁行業為目標,而是希望借此進入能源運營領域。
3月12日,大眾汽車首席策略官邁克爾•喬斯特(Michael Jost)表示,“到2025年,大眾的電動車車隊將擁有350GWh的儲能能力。在2025年至2030年之間,將增加到1TWh(1000GWh)的存儲容量。”“這比世界上所有水力發電站目前產生的能量還要多。”
大眾認為,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擴張,將有助其在能源存儲和管理方面找到新的商機,進入當前由公共事業和能源企業所主導的領域。
而馬斯克在更早的時候曾表示,未來特斯拉的能源業務將會超過汽車業務。畢竟這家企業的使命是,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
三
海外車企進入能源領域的決心,與其電力市場化改革相關。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的電力工業已經完成分離重組,把發電和售電環節納入市場競爭的范圍,而將輸電和配電仍然維持在傳統的政府管制范圍內。
在國內,電力業務仍屬于自然壟斷范疇,但發達的動力電池行業使得能源運營業務變得可能。
在國內的這一波充電樁投資熱潮中,從能源運營角度切入的新參與者,是有可能對當下格局產生沖擊的。
這類企業用新的方式改變了當下充電行業的商業邏輯。
以寧德時代計劃布局的儲能充電一體設施為例。
業內人士曾經這樣評價過儲能充電樁,“電網的電通過儲能柜進行收集,通過慢充,最高可以減輕國家電網80%的負擔,好比沖水馬桶水箱,把水提前慢慢積蓄起來,需要用的時候集中釋放,減輕了對自來水管道水壓的依賴性。”
通過儲能的加入,減少對大功率電網的依賴,大幅度降低增容改造成本。
另外,儲能充電樁還可以將波谷便宜的電存儲起來,在波峰電價高的時候賣出,實現了傳統充電企業做不到的“低買高賣”。
換電模式,也是能源運營模式的一種。
換電站將電池作為資產進行運營,可以像儲能充電樁一樣利用波谷波峰的電價差增加收入。
能源運營模式,對于傳統的充電運營商卻并不算友好。
不論是成本上還是運營上,由于電池的加入,充電站的成本結構發生了變化,電池成為成本的大頭。
決心做能源運營商的電池廠商、主機廠,相對于單純的充電運營商,更具有優勢。
但不論是儲能還是換電,相對于充電模式,都還處于比較早期的階段。
四
盡管充電運營企業面臨的挑戰重重,但總的市場份額是在不斷增大的。
以特斯拉為例,截至2019年,特斯拉已在中國建設300座超充站,超級充電樁數量突破2300個,目的地充電樁也已突破2100個。
2019年底,特斯拉預計2020年在中國大陸地區新增4000個以上的超級充電樁。
特斯拉從2014年開始在中國交付,到2019年的保有量約在10萬臺左右。
以2020年Q1的銷售數據來看,全年的銷量會在15萬臺,到今年底中國市場的保有量有望達到25萬臺。
大量的需求處于未被滿足狀態。
同時,也意味著更高的要求。
充電運營企業如果想要拿下C端市場,需要在用戶體驗和運營效率上,齊頭并進。
這些對價格相對不敏感,更追求便利性的私家車主的使用體驗,將被以下因素影響:
1、能不能方便的找到充電樁,充電站密度夠不夠大
2、到達場站之后的充電成功率,影響因素如壞樁、燃油車占位、電動車充完電占位等問題
3、充電、支付環節的流程,如App的互聯互通情況等
4、保證充電一次成功率,避免跳槍、不匹配等問題的出現
第三方充電運營商,只有通過提高用戶體驗,才能實現品牌化,享受品牌溢價。
另外,第三方充電運營商現在擁有非常好的切入C端市場的機會。
隨著各主機廠,特別是豪華品牌純電車型的推出,為了賣車,主機廠們也在大力度投建自有品牌的充電樁業務。
但重運營的充電行業并不是主機廠的優勢所在,在沒有一定規模的情況下,完全自營在成本上也劃不來,一般他們會將充電運營工作委托給星星充電、特來電等專業的第三方運營商。
這就給一直專注于運營市場的第三方充電企業們,帶來了C端消費者視角。
對于第三方充電企業而言,與盡可能多的高端品牌合作,優化服務,進而將與主機廠的合作經驗應用到自己的公共充電樁上,不斷迭代優化用戶體驗,可能是較好的策略。
另外,在C端充電市場上,車企、4S店對新車主施加的影響比較重要,用戶會因為主機廠的推薦而選擇一家充電運營商,并且,忠誠度較高。
在運營效率上,資產和運營分離或許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星星充電董事長邵丹薇在接受《建約車評》采訪時表示,
原來的充電企業既持有和管理資產,也自己運營,規模效應不能最大化,整體效率不高。把資產和運營分離,將成為提高經營效率的殺手锏。
她以機場為例說明,機場由政府建設,運營由專門的公司來做。
充電市場和這種基礎設施服務業非常類似,存在著品牌效應、網絡效應、規模成本優勢,并且運營商掌握著專業技術。那這和高速公路之類的普通基礎設施就完全不同了。
邵丹薇稱,2017年星星充電1000多個員工運營管理全國2萬根樁,到2020年,仍然1000多個員工,運營管理了全國12萬根樁。
人員數量沒有變,但設備翻了6倍,運營成本明顯下降。
在資產和運營分離的模式下,全國的充電網絡品牌,最終可能只需要3到4個。
廣大的中小投資人、社會資本、地方政府成為資產的持有方,管理好資產和場地,把運營交給專業的運營公司去做。
資產和運營分離,我們可以理解為充電運營企業正在試圖回歸其核心競爭力。
充電運營這個行業,是多個行業的交叉點。
它既要求運營企業了解電力、電網系統,對電力市場熟悉,也要求企業對基建工程、充電模塊、通信模塊、互聯網運營等業務熟悉,甚至在選址上,企業也要具有核心競爭力。
拿選址來說,充電樁行業非常依賴選址,一個好的選址,可以極大提高充電站的營收水平,是決定該場站盈利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
以滴滴為例,其掌握車主數據、司機熱力圖等,通過這些數據可以幫助充電樁企業做出更好的選址決策。
滴滴旗下的小桔充電采取加盟形式,由各地加盟的車管公司自行加盟運營充電樁業務。一位業內朋友向《建約車評》表示,他所了解的滴滴車管公司加盟充電企業基本都是盈利的,而其他的私人公共充電站多數都在虧損中。
充電運營企業在過去的經營中,頭部企業希望將所有業務抓在自己手中,以建立行業壁壘,提高市場準入門檻。
目前來看,充電行業的準入門檻確實在提高,中小企業被迫退出市場。但這樣做的風險在于,在整個市場開始面向C端的時候,市場對于運營效率的要求變得非常之高,這種做法或許不再具有競爭優勢。
將一些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業務或者資產甩出去,專注在核心的充電運營領域,或許是頭部充電運營商提升效率的有效途徑。
而至于火熱的電網企業投資,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李立理在接受《能見》采訪時表示,“我個人認為,未來幾年,國家電網在充電樁的電力接入網的投資比充電樁的投資規??赡芨?。“
相對重運營的充電樁市場,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國網、南網的工作重心,應在提供基礎保障,加大電力接入網投入等工作上。
重運營的充電樁行業,應交給更市場化的私營企業。
如果說運營市場和新基建,是充電樁市場的催化劑,加速了充電樁市場的發展。
那么,從to B向to C市場的切換,則是使充電市場走向成熟的內生力量。
未來的充電市場,將會不斷提高對用戶體驗和運營效率的要求,直到充電企業依靠市場的力量可以存活在市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