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西北儲能實現了超預期的發展,儲能裝機躍升,產業發展迅猛。
截至2022年底,西北地區新能源裝機規模達1.57億千瓦,新能源已成為第一大電源。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場景下,西北地區對新型儲能的需求正在日益凸顯。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超過17.33GW/35.8GWh,西北地區占全國的26.8%,僅次于華北地區。
據高工產研(GGII)不完全統計,2022年西北五省區儲能項目備案約300個,裝機容量約130.7GWh;2023年1-7月西北地區儲能項目備案約115個,裝機容量約59.2GWh。
其中,寧夏、新疆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均超過1GW,寧夏、青海、甘肅、新疆累計已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電站也都位列全國前十,西北已經成為全國大儲項目最多的地區之一。
(文章來源 微信公眾號:高工儲能 ID:weixin-gg-ess)
西北大儲爆發,寧夏、新疆引領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北電力設計院智能電網室經理劉國華曾指出,在2020年,青海、甘肅、新疆、寧夏、陜西儲能裝機分別36、6、6、0、0萬千瓦。而隨著儲能產業的快速發展,寧夏、新疆、甘肅、青海、陜西這5個省、區,2025年儲能規劃目標分別為5GW、5GW、6GW、6GW、2GW,合計規劃目標達24GW。
西北地區以大儲為主,新型儲能項目主要是獨立儲能和新能源配儲應用,占各省累計裝機的90%以上。
2023年2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2022年度電化學儲能電站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寧夏、青海、甘肅、新疆累計已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電站分別排名全國第三、第五、第九、第十,新增投運的電化學儲能電站分別排名全國第一、第五、第七、第八。
可以看到,西北地區中,寧夏、新疆、甘肅、青海這4個省、區的電化學儲能電站規模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名列前茅,主要受新能源配儲政策推動。
西北地區風、光資源豐富,相關投資也在高速增長。國家能源局把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的建設作為“十四五”新能源發展的重中之重,而內蒙古、寧夏、新疆、青海、甘肅等地區是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的主要分布地。就在2023年12月30日,寧夏發改委宣布已圓滿完成國家第一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設任務。
截至2022年9月底累計風電發電量(億千瓦時)及占本地區總發電量比重
圖片來源: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
截至2022年9月底累計光伏發電量(億千瓦時)及占本地區總發電量比重圖片來源: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
目前,甘肅、新疆的集中式光伏項目建設提速,完成投資額均超過100億元。甘肅持續推進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建設,集中式風電投資增勢不減。青海、新疆等地區的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投資也在持續釋放,甘肅、新疆等地一批系統獨立型和新能源配套新型儲能項目已建成投產。
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地區儲能裝機近五年復合增速超100%,其中近7成的儲能裝機來自寧夏和新疆。到2023年6月,寧夏、新疆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均已超過1GW,新型儲能累計裝機和上半年新增裝機都排名全國前五。
能源、資源優勢加持,西北儲能快速崛起
在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新型儲能的收益模式正在不斷完善,西北地區憑借能源、資源優勢,在全國儲能產業中正在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甘肅
根據《甘肅省“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到2025年甘肅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1300萬千萬。“十四五”時期,電源側配建儲能裝機規模達到660萬千瓦(含電網側共享儲能);省內電網側獨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200萬千瓦;特高壓直流工程外送配套儲能裝機規模達到350萬千瓦;用戶側配建儲能裝機規模達到90萬千瓦。
2023年1月5日,國家能源局甘肅能源監管辦印發《甘肅省電力輔助服務市場運營規則(試行)》的通知,甘肅省成為全國首個為儲能開放調峰容量市場的地區。
甘肅儲能按儲能建設模式分為三大類型,其中電網側儲能電站1座,中能布隆吉儲能電站(60MW/240MWh);火電+儲能聯合項目2座,分別為張掖電廠(10MW/5MWh)和華亭電廠(6MW/3MWh)儲能項目;新能源+儲能電站33座,配套儲能規模539MW/1075MWh。
寧夏
寧夏風、光資源豐富,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在沙坡頭區、紅寺堡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中寧縣、鹽池縣、靈武市、利通區、同心縣、青銅峽市等地建設一批GW級光伏基地,在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等風能資源豐富區域,推進集中式風電項目建設,對賀蘭山、太陽山、香山等區域老舊風電場實施“以大代小”更新升級。此外,重點圍繞風光資源集中區域,支持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項目開發建設。
《寧夏“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中提到,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逐步培育完善市場環境和商業模式,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在源、網、荷側應用場景建設一批多元化新型儲能項目,力爭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500萬千瓦以上,全區儲能設施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裝機規模的10%、連續儲能時長2小時以上,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容量支撐和靈活調節能力。
截至2022年底,寧夏累計裝機規模90萬千瓦,為全國第二;2022年寧夏新增裝機規模89萬千瓦,高居全國第一。
根據規劃,“十四五”末寧夏全區新型儲能配置規模為500萬千瓦/1000萬千瓦時以上。
青海
《青海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中提到,爭取“十四五”期間開工建設100萬千瓦的水電梯級儲能工廠;全面推進電化學等新型儲能設施建設,積極開展電化學、壓縮空氣等各類新型儲能應用,依托青海鹽湖資源優勢,積極推廣“新能源+儲能”模式,開展壓縮空氣、飛輪等儲能試點,探索建立共享儲能運行模式,推動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百萬千瓦級化學儲能示范建設,提高電力系統中短周期儲能調節能力。到2025年,力爭建成電化學等新型儲能600萬千瓦。
《青海省“十四五”電化學儲能統一規劃建設工作方案》提到:
■按照“四個統一”的發展模式,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調度、統一運營。新能源企業出資,省電力公司代建,并統一調度、管理。
■新能源企業出資,委托省電力公司代建,并通過集中批量采購降低成本。
■優化儲能充放時序,統一調配全網調峰資源,實現儲能的有序充放。完善儲能參與調峰市場規則積極探索儲能參與調壓、調頻輔助服務。
■依托綠能大數據中心,集中統一監控,統一備品備件,降低運維成本。可依托全省電力市場,通過“分時電價+容量費用分攤”的方式疏導儲能成本。
新疆
2023年5月19日,新疆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印發了《關于建立健全支持新型儲能健康有序發展配套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到:
■獨立儲能電站可自主選擇參與電能量(中長期交易、現貨)、輔助服務等市場,也可部分容量分別參與上述市場交易,新能源配建儲能自行選擇與配建主體一體參與市場化交易也可以或通過技術改造轉為獨立儲能后單獨參與,涉及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的儲能原則上暫不轉為獨立儲能。
■試行獨立儲能容量電價補償。2025年底前,補償標準按放電量計算,2023年暫定02元/Wh,2024年起逐年遞減20%(即2024年補償標準0.16元/kWh、2025年補償標準0.128元Wh)。補償所需資金暫由全體工商業用戶共同分攤。
■鼓勵已批復尚未開工建設的市場化新能源配套儲能,按地區集中建設共享儲能規模不小于50MW/200MWh(4小時儲能時長)。
■2025年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按年度發布容量租賃參考價格(2023年參考價暫定300元/kw·年),引導儲能容量租賃價格合理形成。
陜西
“十四五”期間,陜西省將以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動能源清潔轉型為出發點,以促進新能源并網和消納為主要目標,按照技術適應性、應用經濟性、政策保障性的基本原則,推動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發展,力爭到“十四五”末,陜西省新型儲能累計裝機達到200萬千瓦以上,引入一批具有核心技術的市場主體,形成較為完善的技術和標準體系,初步形成新型儲能在源網荷側的商業模式。
據悉,圍繞以上發展目標,陜西省將重點開展示范項目建設和運營管理機制的完善工作。2022年圍繞“陜湖直流一期”配套以及“渭南新能源基地”規劃建設16座共享式新型儲能電站等。
《陜西省2022年新型儲能建設實施方案通知》中提到:
■著力提升規模化與集約化效益,兼顧周邊規劃新能源建設需求,單個共享儲能規模不低于5萬千瓦,時長不低于2小時。原則上按照區縣或330千伏供電區確定集中共享式儲能電站布點及服務范圍,優先在升壓站、匯集站、變電站附近布局。
■ 2022年,主要圍繞我省陜湖直流一期配套以及2021年渭南新能源基地項目建設,開展新型儲能項目示范,規劃建設約100萬千瓦(2小時)新型儲能示范項目。
■規劃建設共享儲能電站16座,其中渭南6座、延安5座、榆林5座。
儲能企業掘金西北,產能布局近100GWh
西北儲能需求旺盛,搶抓西北儲能市場也成為了眾多儲能電池和系統集成企業的新戰略。
僅從產能建設來看,2023年來已有南都電源、中車株洲所、中國能建、金拓鋰電、金昌致信、威騰電氣、華電正豐&南都電源、銀高儲能、中國中車、昱能科技、方寸新能源、英能基、大力電工、陜西建工等14余家儲能企業在西北地區布局產能,鋰電池及系統集成產能布局達到47.5GWh,鈉電池產能布局達到25GWh,釩電池布局超過4.5GW。其中,以在甘肅落地的項目最多。
正如南都電源在公告中提到的一樣,投資西北建設產能,是為了抓住我國西北地區儲能市場蓬勃發展的機遇,進一步提升市場份額和競爭力。
高工儲能認為,相關企業在西北地區布局產能,能夠降低土地、物流、人力等成本,就近獲取訂單,提升交付速度,也將進一步助推西北地區儲能產業的高速高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