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動力、儲能電芯價格一路震蕩下滑,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電芯價格已降至“白菜價”。隨著鋰電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不少企業去庫存仍在持續進行,預計電芯價格仍會下降。
行業研究機構鑫欏鋰電數據顯示,1月24日,方形磷酸鐵鋰動力、儲能電芯均價分別為0.38元/Wh、0.43元/Wh,最低報價分別為0.33元/Wh、0.38元/Wh。“2023年初,電芯價格在0.9元/Wh左右,目前價格已經腰斬。” 鑫欏鋰電高級研究員龍志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那么,價格下行空間還有多大?若未來原材料價格趨穩,企業又該如何拓展降本空間?
電芯價格腰斬
國際產業調研機構TrendForce集邦咨詢的研究顯示,由于市場缺乏訂單,動力電池產業鏈各供應商為穩定現金流,采取低價拋售搶單策略,各類產品價格持續下行。2023年12月,中國動力電芯均價月跌幅擴大至6%—10%;儲能電芯方面,在儲能行業招標機制下,儲能電芯競價激烈,部分儲能電芯的集中采購,集中大量訂單并進行價格談判的價格已下壓至0.4元/Wh以下。
龍志強認為,原材料價格的快速下滑是當前電芯價格持續走弱的關鍵。目前,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已從2022年最高點的60萬元/噸的價格下滑至如今不足10萬元/噸。除了碳酸鋰外,隔膜、電解液、負極材料等價格同樣有較大下滑。
2023年8月,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公開表示,到2023年底,楚能新能源280Ah儲能鋰電池將以不超過0.5元/Wh的價格(不含稅)銷售,價格同比降本約40%,且該價格不受上游碳酸鋰價格波動的影響。彼時,0.5元/Wh的低價電芯已在業內迅速引發熱議,如今0.4元/Wh左右的價格使得電池企業直面降本大考。
“電芯價格分別占新能源汽車、儲能成本的40%、50%以上,占比均較高。2022年,電芯生產供應比較緊張,處于賣方市場。但前兩年鋰電產能增長迅速,進入2023年后,下游需求增長未及市場預期,整體雖有增長但增速沒有產能釋放得快。目前價格由下游客戶主導,已成為買方市場。”不過龍志強也強調,電芯價格下滑對于降低下游企業采購成本肯定是利好,從中長期看來,會進一步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直逼尾部企業成本線
在受訪人士看來,在新能源汽車、儲能行業發展逐步成熟之后,不會像前些年那樣爆發式增長,今年仍會保持理性平穩增長態勢。鑒于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原材料價格走弱、市場競爭激烈等多重因素,預計電芯價格還會下滑。
電芯價格戰加劇,企業均在力拓降本空間,但若想進一步降本并非易事,對于中小企業則會更難。
“對于頭部企業而言,當前的電芯價格還沒有突破其成本線,但對于尾部企業而言,這個價格實際上已接近成本線。”龍志強表示, 頭部電池企業對于上游的議價能力普遍強于二三梯隊企業,往往采購規模大、可享受原材料折扣力度高。事實上,如果生產同樣規格的電池,頭部企業的成本支出會更低。
伊維經濟研究院研究部總經理、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院長吳輝告訴記者,電芯價格還有多少降本空間取決于原材料價格,如果原材料價格不降,通過電池回收、提升能量密度等其他方式難以在短期內快速降本。
上海鋼聯發布數據顯示,1月24日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報9.75萬元/噸。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研究員鄭曉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考慮國內自有礦鋰鹽企業和外采礦鋰鹽生產成本,2024年碳酸鋰價格預計會在8萬元—12萬元/噸間進行寬幅震蕩。
在龍志強看來,電芯價格大部分下滑幅度基本已在2023年完成,雖然今年仍會有一定下滑空間,但并不會太大。“能壓縮利潤的環節基本都已經壓縮了。如果原材料價格不降,中小企業電池產品已難有降本空間。”
聚焦技術降本
目前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電池企業生存壓力激增。雖然頭部企業仍有降本空間,但2023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億緯鋰能、國軒高科在2023年第三季度呈現“增收不增利”。
“為提升利潤,目前很多企業會開拓新市場、參與新競爭,在國內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會進一步布局海外業務,或者進入例如電動船舶電池等新賽道。”龍志強說。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海外市場廣闊,但當今國際形勢復雜,我國電池產品出海面臨海外市場政策調整、化解貿易壁壘、人力成本提升等多重挑戰。在吳輝看來,電池企業可進一步切入上游原材料供應管理體系、提升產品規模效應、降低銷售成本等實現降本。
值得注意的是,要謹防目前的低價競爭演變成低質低價競爭,電池企業降本不等于無限壓縮成本,除企業節省非必要開支外,在材料應用創新、技術路線選取等方面進行產品性能提升更為關鍵。“如果只是單純基于現有產品降本,可能會犧牲一部分產品品質,長久之計更應聚焦加大力度開發下一代高性能的產品,要靠技術進步以實現降本。”吳輝認為。
龍志強同樣指出,就產品本身而言,要通過技術創新、結構精簡等方式使其降本。“以儲能產品為例,目前大容量儲能電芯通常為280Ah,隨著技術進步與結構優化,未來314Ah、320Ah、及500Ah+容量電芯都會得到大規模應用。通過大容量電芯減少結構件數量,進而搭建新結構以降低成本。”